close

和尚買梳子  

經濟學巨擘森穆遜教授曾說,
經濟學是很簡單的供求關係,
但甚麼才是供應和需求,
卻是一個不好解答的問題,
因為同樣的物品可以有不同的功能,
但我們很多時會因本身先入為主的概念,
去將產品固定在一個特定的使用功能,
因而忽略了其他可供發展的市場。


例如,一般人都會認為和尚是出家人,
當和尚剃度出家之後,
他們便沒有理髮的需要,
自然不會購買梳子,
這個思維下,和尚對梳子的需求並不存在。


可是,這個思維假定的是和尚對梳子的需求,
是基於一般人對梳子的使用,
假如和尚對梳子的使用範圍並不如一般人所想,
那麼和尚對梳子的需求是有可能存在的,
在市場學教科書就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從前有三個賣梳子的商人,
他們想挑戰自己的銷售能力,
於是約定三人都向和尚推銷梳子,
看誰的銷售成績最好,
平常人的看法是三人的銷售業績都會掛零,
因為和尚根本對梳子沒有需求,
但三人都造出了銷售成績。


第一個人針對和尚沒有頭髮的特徵,
將梳子理順頭髮的功能,
改為向頭部抓癢和按摩頭皮,
結果也造成了一些生意。


第二個人向寺院的僧人遊說,
說善信要長途拔涉的扮登山,
結果頭髮都因此散亂了,
以這樣不整潔的儀容來禮佛是不敬的,
若是寺院可以提供梳子給信眾,
則是有利功德的事情,
僧人想想這也有道理,
結果也購入了一些梳子。


第三個人向寺院的住持推介,
說住持在佛學上的修為很高,
兼且書法也很好,
假如住持向禮佛的信眾送上親筆書寫,
「積善疏」的梳子作為紀念,
必定可以令寺院的香火更盛。


在文字上,「疏」和「梳」同音,
而「疏」是「開通疏導」之意,
在梳子上書寫「積善疏」,
也代表了向信眾祈福的意思,
在音和義上都是很不錯的紀念品,
最重要的是由寺院住持親筆書寫的紀念品,
第三個人的銷售成績自然最是理想。


三個人的銷售對象對不同,
但三人都成功的將原來梳子需求改變,
令需求和原來的不一樣,
也打開了另外的一片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