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中國經濟回落會否危及銀行?
眼下中國股市中估值水平最低的當屬銀行板塊,
市盈率大概在8倍左右,為眾多機構投資人所看好,
理由也很充分,一季度30%以上的超預期盈利增長,
屬於低市盈率高成長行業,而且與對應的H股相比,
也存在明顯的折價。
然而,市場似乎並不看好銀行股,股價不斷下調。
這不禁令人反思,迄今為止,
銀行無論在貨幣擴張階段還是在收縮階段,
都能保持盈利高增長,在“銀行不敗”的神話下,
是否存在某些隱患呢?
銀行表外業務違約風險加大
4月份廣義貨幣M2的增速為15.3%,
比3月份有所回落,但增速的回落並不意味著什麼,
關鍵是其75.73萬億的規模,比3月份減少了近800億元,
這是自2004年10月份以來首次出現單月M2規模的下降。
央行數據顯示,3月份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68萬億元,
同比多增1.12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比上月增加1.03萬億元;
而4月份人民幣存款只增加3377億元,同比少增8325億元,
其中住戶存款淨減少4678億元。從以上數據中不難發現,
住戶的存款增減對M2的規模有決定性的影響。
那麼,為何居民儲蓄在通脹水平變化不大
的情況下會出現大幅度的增減呢?
估計是很多銀行理財產品在季度末的集中到期所致,
故3月末理財產品變現後住戶存款大增,
而到了4月份,由於又有新的產品推出,
導致居民儲蓄再度搬家,去購買理財產品。
據普益財富銀行理財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
2011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已達3691款,
數量上與去年四季度相比幾乎增加了100%,
發行規模約為4.17萬億元人民幣。
據業內估計,目前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大約為7萬億,
而2006年的時候才4000多億。
目前証券投資基金的規模也不過2.3萬億,
可見銀行已經成為私人資產管理的主力機構。
而與銀行理財產品相關的,就是銀行的表外業務,
包括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銀行承兌匯票。
銀行表外貸款佔社會融資總額比重與CPI的走勢密切相關,
在通脹高企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對銀行的信貸控制通常會比較嚴格,
因此銀行會選擇表外的貸款來繞開表內貸款的監管,
而在通脹高企和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
投資者也逐步減少了傳統的儲蓄方式,
而越來越的轉向通過銀行理財產品來獲取更高的收益。
盡管目前表外貸款也被列入了監管層的注意范圍,
但由於表外信貸監管較為困難,
我們預計2011年表外信貸佔比難有實質性下降,
將小幅上升至27.4%。
由於表外業務透明度較低,不利於監管,
而且,在通脹背景下理財產品要求的回報率又較高,
一旦經濟下滑,因企業經營狀況惡化所帶來的表
外業務違約風險就會加大。
因此,銀行的表外業務在此輪經濟回調過程中能否安全度過,
還很難說。
企業短期貸款大幅增加背後的風險
4月份新增信貸7396億,比3月份多了約600億。
從分類貸款構成看,4月份環比增長最快的是企業短期類貸款,
多增1360億,而企業的中長期貸款環比、同比均少增,
表明企業的借貸主要是求生存,而非借長期貸款進行投資。
為了印証這一判斷,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民間借貸市場的利率結構,
以我們最近調研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為例。
溫州民間資金的規模在8000億左右,屬於體外循環的資金,
2005年這一數據大概在3000-4000億左右。
溫州大約一半以上企業的融資靠民間信貸,
其貸款的基準利率大約是24%,
即不超過《民法通則》規定的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4倍,
否則就算高利貸,不受法律 保護。
如此高的基準貸款利率,對於一個正常的實體經營企業而言,
將不堪承受。
因此,溫州民間信貸市場以短期貸款為主,
一般採取每月結息一次、單月利率2% 以上,
這其中也不乏高利貸。2006-2007年期間,
借高利貸主要是為了炒房,而現在主要是用於銀行還貸。
據了解,目前民間金融中有10%-20%是屬於高利貸,
而高利貸標準月利率大約在6%左右。
企業舉借高利貸的一個用途就是銀行還貸,
也就是說即便借款人的資產狀況已經惡化,
但仍然可以用高利貸來抵充到期銀行貸款,
以達到不拖欠銀行貸款的目的。
而銀行則難以觀察到借款人潛在的問題,
投資者則觀察到銀行的盈利能力依然良好。
但是,如果經濟出了問題,銀行的抗沖擊能力會很低,
因為這些靠舉借高利貸還銀行貸款的借款人可能早已資不抵債。
再以包頭、鄂爾多斯、山西等地一些財富快速積累
的地區民間借貸為例,民間借貸的活躍大多與“煤”有關。
正是這些地區經濟高速增長尤其是煤炭業的投資高回報,
給了民間借貸生長的土壤。一旦煤價下跌,民間融資的鏈條斷裂,
同樣會危害到銀行。據說,近期因不堪債務重壓
而結束生命的包頭民營企業家金利斌,
其擁有的惠龍集團民間高額利息融資共達12.37億元,
銀行貸款1.5億元。
由此可見,無論是銀行信貸還是民間信貸,
其貸款結構中企業短期貸款比重明顯提高,
而長期貸款比重則有所下降,
這一方面反映了企業長期投資意願的下降,
也印証了企業家對經濟前景的擔憂,
而另一方面則表明了企業流動資金的緊張,
生存壓力加大,這同樣會危及銀行貸款的質量。
房地產泡沫對銀行的雙重威脅
盡管銀監會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
槓桿率的要求都在提高,甚至高於國際標準,
而且也要求銀行在假設房價回落50%時對房貸進行壓力測試,
但房地產泡沫一旦破滅,房價下跌就不是單一現象,
而是伴隨著經濟急劇下滑和產業鏈、資金鏈的斷裂一並而來,
故一旦經濟增長的基礎動搖,任何監管要求和風控措施都會顯得單薄。
目前,房價的上漲幅度已經趨緩,但政府調控的目標顯然還沒有實現,
因此,未來房價下跌的概率還是會大於上漲的概率。
關於房地產是否有泡沫,或泡沫多大,眾說紛紜,
但我認為過去10年的財富神話,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
都是難以延續的。既然難以延續,
那麼最後還是會以房價和地價的下跌來終結。
這就會涉及到銀行信貸的兩個主要構成,
一是房地產信貸,
到一季度末,我國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余額接近10萬億;
二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主要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作為抵押進行融資,
涉及的銀行貸款余額估計也不會少於7萬億,
兩者相加要佔到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32%左右。
因此,一旦房價和土地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
其影響不是簡單的房地產或土地作為抵押品的估值問題,
而是經濟運行上中下遊的資金鏈是否會斷裂的問題。
這將導致銀行的壞賬率水平大幅提升,
而這一壞賬率水平不是目前2.5%的撥備率可以覆蓋的。
當然,房價或土地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的概率並不大,
因為政府可以用看得見的手進行操控,我國的財力足夠強,
可以為一部分地方政府融資項目的債務買單。
而且,監管部門執行宏觀審慎監管的時間也比較早,
借鑒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也比較充分。
但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經濟回落和通脹居高不下的兩難境地,
同時要實現通脹顯著回落、房價平穩下降及經濟平穩增長等多重目標,
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房價不跌或繼續上漲,通脹也不回落,
則政府收緊貨幣的時間會更長,經濟增速回落的時間也會更長。
因此,在下一階段,無論房價跌還是不跌,
無論經濟出現滯脹還是低增長,
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實體經濟,
對銀行的影響都是負面的。
或許銀行業的高增長階段即將過去,
如果說過去10年銀行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那麼,下一個10年,銀行同樣需要為資產泡沫破滅
或經濟結構的轉型付出相應的成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