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8日
通脹兩難
伯南克的量化寬鬆政策,
快將新興市場打爆了。
如果說中國通貨膨脹為患的話,
其它新興市場國家的日子也不好過。
巴西通脹率已經達到6%,印度超過8%。
新興市場國家中,
通脹受災面積(以GDP加權計算)達到八成。
量化寬鬆所製造出來的熱錢,
通過三個渠道夾擊著新興市場,
營造出通貨膨脹升溫的環境。
首先,熱錢炒作農產品,
農產品價格紛紛衝上歷史
新高,玉米、小麥、大豆等大宗農產品價格的漲幅尤其驚人。
食品通脹席卷整個世界,為患新興市場尤甚。
其次,美元貶值,熱錢追逐原材料,商品價格暴漲,
商品生產國經濟過熱,商品消費國成本大增,
商品通脹對新興國家的衝擊遠大過發達國家。
再者,聯儲製造出過量流動性,
資金為尋求增長故事和較高投資回報,
紛紛流向新興債市、股市,干擾了當地的貨幣供應。
*新興國家可做的有限*
針對熱錢流入和經濟過熱,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措施。
巴西、智利、波蘭、印度紛紛加息,
中國上調準備金率,韓國、巴西、
泰國對短期海外資金購買國債設立門檻,
土耳其則反其道而行之,以減息來抑制熱錢湧入。
然而,新興國家政府、央行可做的其實有限,
全球流動性的主要源泉來自美國,
美國聯儲的政策制定依據是美國的就業和通脹。
復甦與就業上的差異,通脹與資產價格上的差異,
令美國的貨幣政策與新興市場的實際要求之間出現重大錯位,
而全世界的資金流動早已不分國界了。
今年新興國家預計CPI達到5﹒9%,
其中亞洲5﹒3%,拉美6﹒8%,東歐6﹒4%。
今天的情況,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頗有相似之處。
泡沫破滅之後,日本央行大舉減息、擴張流動性,
這些政策舉動並未在日本觸發通脹,
信貸隨著日本銀行的擴展而進入東南亞,
觸發了那裏的基建熱、房地產熱。
東南亞經濟由此過熱,但是當地央行對此卻無從調控。
至九十年代中,日資班師回朝,
掀開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序幕。
*超低利率和過剩流動性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伯南克的流動性擴張,暫時在美國沒有誘發嚴重通脹,
對其它國家的物價水平卻有深遠的影響。
一般相信,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緩慢,
因此通脹壓力主要集中在新興市場國家。
不過歐洲已經出現通脹死灰重燃的苗頭,
其傳導機制主要是食品與石油。
估計歐洲今年的通脹可能達2﹒5%。與美國不同,
歐洲央行盯CPI而非核心CPI,
它的唯一職責是維持幣值穩定。
歐洲通脹升溫,可能迫使歐洲央行年內加息,
在G3經濟中率先退市。
美國的糧食大多國內自給,
而且政府有強大的農業補貼,
因此農產品通脹在零售層次沒有其它地區那麼明顯。
而且聯儲政策盯核心通脹,將糧價、油價排除在外。
同時,伯南克在QE2問題上已經破釜沉舟,
他在退出時機上可能一拖再拖,
相信美國今年加息的機會不大。
不過美國早晚也會感受到通脹的壓力。
世界是互動的,市場是共通的,CPI的上漲,
會帶動市場利率的上升,
明年倒逼聯儲加息(估計在明年下半年)。
不過超低利率和過剩流動性的大環境,
應該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通脹來得比想象的更快、範圍更廣,
令全世界的貨幣政策都陷入兩難境地。
對於發達國家,
這是刺激就業與穩定幣值之間的兩難。
對於多數新興國家,
這是加息與熱錢流入之間的兩難。
經濟增長的風險在下降,通脹風險在上升,
貨幣政策風險更在上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