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資料夾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香江歷任財爺功過論


歷任財爺  

不經不覺,曾俊華擔任財政司司長已經7年,是繼郭伯偉和夏鼎基之後,
近50年來任期最長的財爺;而且,他如無意外將留任到2016年,做夠10年。
可是,一時之間,似乎很難講出他有什麼重大建樹,
不單無法跟上述兩位英殖時代的前輩相提並論,
甚至比特區政府三位前財政司(曾蔭權、梁錦松、唐英年)更加缺乏「存在感」,
難怪不少人戲謔他為「掌櫃」。


若評價香港歷任財爺,大多數人推崇1961至1971年的郭伯偉,
認為他奠定了積極不干預、審慎理財及自由市場三大原則,造就了香港經濟奇迹。
前港督彭定康讚揚郭伯偉是香港成功的「總建築師」,
芝加哥學派的佛利民及奧國學派的海耶克,更把郭伯偉的理財哲學寫成教科書例子,
甚至認為他啟發了1980年代的列根戴卓爾新自由主義。


歷任財爺功過論


然而,大家着眼於郭伯偉「不干預」的一面,卻往往忽略了他有很多「積極」的建樹,
例如「廉租屋(現稱公屋)計劃」就由他在任內創立,「免費教育」亦是他臨別前一年(1971年)推出。
郭伯偉首創「積極不干預」,卻從未有系統地完整闡述,
反而他的繼任人、亦是此一理念的傳承者夏鼎基曾經解釋:
「當我提到政府的經濟政策,我是用『積極』來形容『不干預』。‥‥這其實是指,
當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預的建議時,不會貿然反對;剛好相反,政府會因應形勢,
權衡輕重,仔細研判利害所在,再作出積極的決定。」


夏鼎基任期由1971至1981年,在這10年間,他的老闆正是被譽為「歷來最偉大港督」、大有為的麥理浩;
可想而知,夏鼎基雖是繼承「積極不干預」的傳法弟子,但他比師傅郭伯偉更「積極」。
事實上,麥理浩任內推動的十年建屋、開發新市鎮、興建地鐵、九年免費教育等政績,
夏鼎基都是沿途最得力的執行者。


香港回歸前後承上接下的財爺是曾蔭權,任期由1995至2001年,是過渡期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雖然沒什麼重大的經濟理念和舉措,但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掛帥「打大鱷」,
幫助香港渡過危機,成為他從政生涯的壓卷之作。


之後的梁錦松挾銀行家背景空降入政府,他出任財爺時(2001年)香港經濟正陷於長期低迷,
他發揮一貫商場運作本色,大刀闊斧改革,包括公務員減薪、削綜援及大幅加稅。
但由於姿態凌厲,樹敵太多;加上缺乏政治敏感度,最終因偷步買車黯然下台,
任期僅2年2個月,可謂壯志未酬。


不過,梁錦松辭職之後,外界對他的評價逐漸改觀,認為他「有遠見」,
包括CEPA、自由行等政策都由他提出,卻無福在任內享受開花結果的喜悅。
唐英年於2003年8月炎夏接替梁錦松,當時沙士疫情已平息;
加上自由行客開放南下,香港經濟結束7年的低迷,自谷底反彈,
直到他於2007年升任政務司司長,經濟依然節節向上,不少人讚他「腳頭好」,
「下巴兜兜,晚景無憂」。然而,唐唐好運之餘亦有為人津津樂道的德政,
包括取消紅酒稅和遺產稅,以及自訂車牌,讓香港近年成為紅酒之都,
帶動相關行業興旺發展。


「鬍鬚無為」仍待時間證明

至於曾俊華,自2007年接棒至今已7個年頭,至2016年完成任期,就坐足10年,
跟夏鼎基及郭伯偉一樣,成為開埠以來任期最長的三位財爺之一(不計1937年之前的庫務司);
惟外界戲稱鬍鬚曾為「掌櫃」,意指他缺乏建樹,只像個賬房先生計算出納。
可是,這評價對他並不公平,雖然曾俊華的確缺乏讓人留有深刻印象的功績,
但他的理念很鮮明,說得好聽是「審慎理財」,不好聽就是「守財」,
包括今次毅然減少派糖,都體現了他的風格;外界或許不太認同,卻不能指他「和稀泥」。
外界對曾俊華的不滿,在於他沒怎麼着墨於香港的經濟轉型(跟前特首董建華時代180度相反),
看起來似乎「無做嘢」,最明顯例子,是他上周強調重視四大支柱「食老本」。
有指他跟現任特首梁振英不咬弦,無法盡情發揮;這講法其實不能成立,
皆因梁振英於2012年才上任,此前5年的特首是曾俊華的「老友」曾蔭權,有足夠時間讓他發揮。
因此,曾俊華的「無為」,應是他刻意為之,
甚至可以上溯至郭伯偉於50年前揭櫫的三大原則,問題在於是否同樣適用於今天。
最近一年,曾俊華更把自己的理念推展到底,打算成立「未來基金」,
簡單說就是把庫房的巨額資金鎖起來,留待「未來」才使用,
這基金很可能是後世對他10年任期的最大印象,但究竟是功是過,要交由時間證明。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巨塔種蔬果?


一款用作耕種的沖天巨塔,樓高一百八十七米,
專門種植水果和蔬菜,此巨塔外形酷似龍捲風,
每層圓形平台可供水耕種植,田陌間更有行人通道,
供登塔訪客欣賞三百六十度全景,結合農耕與觀光功能。

Pic_001  


概念源於供應全球兩成人口食糧的中國,
近數十年農村城市化步伐迅速,
全國可耕農地愈來愈少。
為擴大農地面積,受中國梯田啟發,
想出利用「向高空發展」建築設計,將農田層層疊成巨塔。
建築物將使用輕巧、伸延性高及回收物料,
每層可旋轉及高低易位,因應該層植物所需陽光及水分決定。

Pic_002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Confirm ID
  • 請輸入密碼:

三季報業績預告情况  

**十大最賺錢公司利潤占A股55.89%**

A股上市公司今年中報收官 2433家,
公司營收占GDP逾五成,
A股上市公司2012年半年報正式收官。
資料顯示,2433家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為1.01萬億元,
同比下降0.42%。不過,
這些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1.63萬億元,
占同期GDP的50%以上,其中,
工商銀行衛冕盈利冠軍,
貴州茅臺每股收益最高,
而中國遠洋以48.72億元的虧損讓股民最受傷。

部份行業業績變化  

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短期難好轉,
分析認為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有可能繼續探底。
2012年A股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工作昨日正式落幕。
從資料來看,雖然整體淨利潤保持在萬億元水準以上,
但同比增速再度出現負增長,而且營業總收入雖然占GDP一半多,
但增幅卻降至個位數。

**累計營收增幅降至個位數**

2433家A股上市公司今年中報已披露完畢。
這些公司上半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約11.63萬億元,
占全國同期GDP總量22.71萬億元的51.21%。
不過,由於整個經濟增速下滑,
這2000多家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今年上半年也降至8.77%。
而按可比價格計算,GDP同期增幅為7.8%。

從盈利來看,上市公司業績再度出現負增長。
資料顯示,這2433家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為1.01萬億元,
同比下降0.42%。如果剔除16家上市銀行,業績降幅更大,
達到15.89%,淨利潤總額不足5000億元。

**只有主機板公司盈利同比增長**

分板塊看,主機板公司依然是維持整個A股,
上市公司業績的「定海神針」。
滬深兩市1400多家主機板公司合計盈利9546.55億元,
同比增長0.12%。

近70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累計淨利潤為471.02億元,
同比下降了9.71%。而創業板今年上半年雖然營業收入增長12.78%,
達到817.2億元,但337家公司的淨利潤總和僅為114億元,
同比下降2.67%。這意味著,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
規模較大的主機板公司抗風險能力較強,
而中小企業對市場大風大浪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弱。

**僅6個行業保持業績正增長**

從行業看,按申萬行業分類的23個一級行業中,
今年上半年僅有6個行業保持業績正增長。
其中,業績最為耀眼的當屬食品飲料行業。
該行業上半年淨利潤增長近四成,
其中二季度增長30.8%,遠超其他行業。
不過在二季度,房地產、紡織服裝、
醫藥生物行業扭轉了一季度的業績下滑趨勢。

**淨利潤5662.83億元A股十大巨頭賺錢最瘋狂**

雖然2000多家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超過萬億元,
但十大最賺錢公司的業績占比就接近六成,
而且平均每天有逾31億元的淨利潤入帳。

資料顯示,今年中報淨利潤超過500億元的共有五家公司,
公司家數和去年同期持平。除了中國石油業績有小幅下滑外,
其他四家公司業績都維持上漲態勢,其中,
工商銀行以1231.60億元的盈利水準穩坐榜首,
建設銀行以1062.83億元位居第二,
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石油緊隨其後。

淨利潤總額前十大公司今年上半年累計,
實現淨利潤5662.83億元,
占同期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的55.89%,
上市公司銀行就達到7家,其餘為兩桶油和中國神華。
而且這十家公司淨利潤平均增幅為8.15%,
遠高於上市公司整體盈利水準。
粗略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上半年182天計算,
這十大巨頭平均每天累計淨賺31.11億元,
相當於1983家業績較差上市公司半年的淨利潤總和。

Top 10  

**貴州茅臺:6.74元壓群雄每股收益最厚實**

Wind資料顯示,根據半年報,A股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平均為0.17。
而每股虧損的公司達338家,占比超過一成。
保持正收益的有2093家,
釀酒類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較高,
其中貴州茅臺以6.74元再次力壓群雄,
貴州茅臺股票的含金量也最高,
每股淨資產達到26.81元。

除貴州茅臺外,新面孔華夏幸福、興業銀行、
大商股份和瀘州老窖等躋身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前十大公司。
在每股收益前十大公司中,釀酒企業佔據了5席。
今年上半年白酒景氣度整體向好,
淨利潤在其他行業業績表現不佳中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
而且不少公司二級市場股價上半年漲幅翻番。

而受市場需求萎縮等影響,
去年每股收益較高的資源類企業明顯下降。
如包鋼稀土半年業績下降20.60%,
每股收益下滑到0.65元,而2011年上半年為0.82元。
去年的黑馬佰利聯的每股收益從1.68元下降到0.82元,
降幅達到51.19%。分析認為,從今年上半年企業每股收益看,
多數製造業投資價值弱于消費類企業。

**中國遠洋:巨虧48.72億讓股民最受傷**

從今年的半年報看,A股整體業績「成也央企敗也央企」。
在中國神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寶鋼股份等央企,
對A股上市公司業績維穩立下的汗馬功勞的同時,
中國遠洋、中海集運、中國鋁業等,
央企巨頭卻以巨額虧損拖後腿。

根據中國遠洋半年報,2012年上半年,
公司實現營業收入超過346億元人民幣,
較去年同期上升1.2%,
但淨利潤卻出現48.72億元的虧損,
榮登半年「虧損王」的寶座。

業績的起伏巨變,也折射在公司的股價上。
曾經在2007年10月25日創下68.40元歷史,
最高價位的中國遠洋,如今跌到不足4元。
昨日報收3.89元,今年以來的跌幅為16.88%,
這也就意味著,包括大股東在內的持有者,
今年以來市值縮水80.71億元。對未來業績,
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坦言,
航運業三季度形勢依然嚴峻,
未來可能還會經歷一個漫長的寒冬。

**49%企業報憂三季度業績或繼續尋底**

從目前已公佈的上市公司淨利來看,
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盈利情況同比下滑近8%,
而二季度末整體業績下滑態勢有企穩跡象,
但三季度局面似乎並不樂觀。
不少上市公司預計今年前九個月業績增速繼續放緩。

有資料顯示,目前943家左右的上市公司發佈三季報預告,
預增家數僅為100家左右,而預減家數則高達321家,
90家公司首次虧損。報憂公司累計達到460家,占比接近五成。
而且5家公司的減幅超過1000%,其中威華股份、韶鋼松山、
ST太光位居前三。

除此之外,還有78家公司首虧。對於業績大幅下降的原因,
上市公司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宏觀經濟的影響。
如威華股份在預告中表示,業績變化原因主要是,
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國內市場需求持續萎縮、低迷,
主要原材料木材供求關係的日趨惡化,
以及國內中纖板行業受上下游擠壓的現狀,
短期內難以改觀。

多數分析師也表示,目前宏觀基本面壓力較大,
三季度經濟扭轉的局面並不樂觀,
7月出口額同比增速降至個位數,
加工貿易出口當月同比下降。
「而且上市公司中報顯示,企業去庫存的壓力非常大。
因此,感覺三季度企業業績可能繼續尋底。”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W 

 

SSE 

 

預期恆指今天將於20,400點至20,800點之間上落

恒指週四終止跌勢,現技術性反彈,
惟大市成交未能配合,反映投資者入巿態度審慎。

技術分析
恒指周四以大陽燭收市技術上,
大市回補周三下跌裂口(20,198點至20,297點),
加上MACD熊差距收窄,反映技術走勢略為轉穩。
恒指首個阻力為10天平均線(20,583點),
而下一阻力則見於20天平均線(20,812點)。
支持方面,恒指首個支持見於20,000點,
而下一支持則為100天平均線(19,900點)。

HSI 

中國海洋石油( 00883 ):

近期油價由高位回落,拖累中海油股價下跌,
但現價僅為預期市盈率8倍。

目標價 17.00

止蝕價 14.00


#00883 

 

中海油自3月中於15元附近整固後開始展開升勢,
若股價再次返15.80元水平或有不俗支持,
如認為中海油短期將反彈,可留意海油認購16110,
行使價14.6元,6月中到期,
實際槓桿約7.469,引伸波幅約38.26%。

#016110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銀香港(02388),去年香港人民幣存款同比增長87%,
貸款餘額增長16﹒2倍,發行的存款證餘額增長11﹒6倍;
人民幣債券發行額增長2倍,且發債主體趨向多元化;
經香港處理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增加4﹒2倍至1﹒9萬億港元;
此外,香港支持全球各地人民幣業務的功能也顯著增強。


據SWIFT的統計顯示,2011年底,
在人民幣國際支付中經由香港處理的比重達78%。
上述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香港各項人民幣業務呈現強勁增長勢頭,
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進一步增強。


展望前景,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市場環境在不斷變化,
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化發展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包括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預期減弱,
令人民幣存款增長已難以主要依靠升值因素帶動;
其他金融中心也在積極拓展人民幣業務,外圍競爭加劇。
要鞏固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領先地位及優勢,
香港需要採取前瞻性措施,包括積極培訓人才、提升產品創新能力、
加強金融基建、簡化承做人民幣貿易結算的申報及審查手續、
爭取逐步放寬經營個人業務的限制,藉以提高經營效率,
推進人民幣存貸款和各項投資理財業務的發展。


內地在十二五期間推行的新一輪金融改革及
開放以及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經濟的36項措施,
將為給香港拓展人民幣業務帶來新的機遇。

但機不可失,香港要充分發揮其作為亞太金融樞紐的整體優勢,
在內地資本帳戶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企業「走出去」過程中,
積極與鄰近的廣東省探討及開展各種先行先試的跨境金融合作,
大力拓展投融資業務,全方位推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化發展。


中銀香港(02388)百週年,預期市盈率11.356,預期週息率達5.413%


#02388_120326_11.04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883 中國海洋石油,復合平均線出現下調趨勢,短期支持位$15.70元

 

#00883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art  


[股市通]是本公司經多年研究及開發的最新及最有效的股市圖表分析軟件,具有以下多項特點。


指標參數自動優化功能,能自動計算每種常用指標之最佳參數。


獨創之劃線功能 (波幅量度尺),能準確預測目標價位。


獨創之走勢分析工具 (複合平均線),能有效找出重要之轉向時機。


能自我組合之智能掃描功能,有效找出你心目中之走勢訊號。


獨創之資料匯入功能,能從財經網站輸入自選之世界各個主要市場之指數及股價資料。


陰陽燭形態分析掃描,能自動搜尋對應之陰陽燭形態,
例如:早晨之星、黃昏之星、穿脚破頭、三個白武士、
曙光初現、頂十字星、底十字星、射擊之星及倒轉錘頭等。



860218531@qq.com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理學上有兩個重要的定律
可以運用在投資學上,
一個是慣性定律,一個是地心引力。
慣性定律即強者恒強,漲者恒漲,
信此定律者以追逐強勢市場,
順勢操作來獲利。
地心引力正如把一樣東西丟得再高,
也終究會掉下地面一樣,
漲個不停的股市,終究有一天會跌下來,
信此定律者以逢低買進,
逢高出脫的反市場心理來操作獲利。


當一支基金的價格往上走時,
最近的價格會高於過去六個月的平均價格,
以最近價格除以六個月的平均價格,
可以得出一個倍數,我們定義為趨勢倍數。
以趨勢倍數做轉換指針是以慣性
定律在未來一段期間仍會發揮作用來假設,
把趨勢上可能繼續下跌的基金
轉換至可能繼續上漲的基金。
而此累積平均的趨勢並不會受單一月份
熊市反彈或牛市回檔而輕易改變,
因此據此判斷的可信度,
應可達到六、七成。


另一個地心引力定律亦可用於轉換操作上,
把漲幅過大的基金獲利了結,
轉換至漲幅落後的基金撿便宜,
或轉換至保守型的基金來持盈保泰。
怎樣的漲幅才算是過大呢?
此時就要以過去較長期間的標準差來判斷。


X=以過去5年以上的資料算出的該類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


S=以過去5年以上的資料算出的該類型基金的標準差


R=投資一段期間後的實際投資報酬率


在兩定律間可有以下取捨準則當參考:


1.
當X+S>R>X,且過去六個月趨勢倍數>1時,
由慣性定律向上趨勢主導,已持有者可續作,
未持有者可把此基金當做轉入標的。

 

2.
當X>R>X-S時,
且過去六個月趨勢倍數<1時,
由慣性定律向下趨勢主導,
已持有者可把此基金當做轉出標的,
未持有者不要選擇此種基金當投資標的。

 

3.
當R>X+S時,
表示該基金所投資的股市有超漲可能,
地心引力遲早會發生作用,已持有者可轉出,
未持有者不宜追價買進。

 

4.
當R<X-S時,
表示該基金所投資的股市有超跌可能,
未來終究會觸底反彈或回升,
已持有者可長期續抱耐心等待回春,
未持有者可開始分批買進。


舉例來說,
如某大型股票基金過去十年的平均報酬約為10%,
標準差約為20%,以正態分佈兩個標準差為例,
10%+2*20%=50%,10%-2*20%=-30%,
未來有95%的機會此基金的
年報酬率會落在50%與-30%間,
超過50%的機會只有2.5%
[(100%-95%)÷2=2.5%]。
因此若此股票基金過去一年幅超過50%,
便可視為超漲,可轉換至無風險的貨幣基金,
暫時停聽看一番。但此時仍不建議轉換至仍處於熊市,
趨勢倍數仍低於1的其他類別基金。
牛市時,年漲幅超過50%時才考慮暫時轉出,
不要太早下車,錯失幾年一次的機會。
熊市時,年跌幅超過30%才考慮分批投入,
以避免太早上車再跌一波的套牢風險。
至於怎樣判斷現在是處於牛市或熊市,
還是以連續六個月趨勢倍數大於1或小于1為依據,
簡單又不失可靠,再請教券商或基金公司的看法來相印證。
以慣性定律與地心引力兩定律來轉換基金,
運用之妙還是存乎一心,能準即行。


海龜派衡量市場的震盪R值,
也是很值得關注的一個研究,
不同市場的震盪R值,再加上資金控管的R值,
能做好『雙R』要在期貨市場存活就不會是問題。
再來就是交易策略。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要繳稅?

201104261937.jpg  

「世上只有兩樣東西是一定會發生的:就是交稅和去世。」
可見縱使心不甘情不願,但每到繳交稅款的綠信封到臨時,
大眾還是要乖乖就範。

在萬稅的年代,
我們也要問為甚麼要繳稅?
稅捐的目的又是甚麼?

對所有政府來說,它們需要資金來提供服務,
尤其是提供一些私人機構不會、
或不能提供的服務,更加是政府的應有之義,
而一切服務都涉及財政資源,
政府就是要通過稅收來推行這些服務,
所以繳稅就是要維持社會的有效運作。


其次,稅收也有財富再分配的含義。
在繳稅的實踐裡,通常是富人多交稅,
窮人少交稅,政府從富人多收的稅項,
會以社會服務的形式,來轉向窮人補貼,
因為窮人會較富人依靠政府提供的服務,
例如富人願意到私家醫院就醫,
窮人只能依賴公家的醫療系統,
變相就是富人通過稅款,
來為窮人繳付了公家醫院的經費,
在這裡,筆者並沒有評價之意,
只是想說明稅收的再分配功能,
特別是在貧富懸殊的社會,
一個有效的財富再分配制度,
是穩定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石。

另外一個稅收的用途,是體現政府的施政方針,
也就是利用稅收的來源,去引導市民進行政府所希望的方向,
例如現時所徵收的膠袋費,就是要以收費(稅項)方式,
去引導市民少一點使用膠袋,去達到環保這個政策目標,
當然如何去執行具體細節是要小心處理;
然而,一個設計完善的稅收制度,是可以令政府施政更有效。

最近內地修改個人稅制,將個人的免稅額,
由原來的每月二千元,上調至每月三千元。
經過這個改制後,納稅人口佔工作人口的百分比,
會由28%下降至12%,但同時又下調要繳交最高稅率的門檻,
令更多高收入人士繳付多一些稅項。
從內地的新稅制來看,主要是發揮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而從稅收理論來看,將來內地一定會更多用稅收來體現政府施政,
所以我們也可從稅收的環節,去理解政策的未來走向。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不同的股票種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
股票可以分為

1.按股票持有者可分為國家股、
法人股、個人股三種。
三者在權利和義務上基本相同。
不同點是國家股投資資金來自國家,
不可轉讓;法人股投資資金來自企事業單位,
必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後才可以轉讓;
個人股投資資金來自個人,
可以自由上市流通。

2.按股東的權利可分為普通股、
優先股及兩者的混合等多種。
普通股的收益完全依賴公司盈利的多少,
因此風險較大,但享有優先認股、
盈餘分配、參與經營表決、
股票自由轉讓等權利。
優先股享有優先領取股息
和優先得到清償等優先權利,
但股息是事先確定好的,
不因公司盈利多少而變化,
一般沒有投票及表決權,
而且公司有權在必要的時間收回。
優先股還分為參與優先和非參與優先、
積累與非積累、可轉換與不可轉換、
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等幾大類。

3.股票按票面形式可分為有面額、
無面額及有記名、無記名四種。
有面額股票在票面上標注出票面價值,
一經上市,其面額往往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無面額股票僅標明其占資金總額的比例。
我國上市的都是有面額股票。
記名股將股東姓名記入專門設置的股東名簿,
轉讓時須辦理過戶手續;
無記名股的名字不記入名簿,
買賣後無需過戶。

4.按享受投票權益可分為單權、
多權及無權三種。
每張股票僅有一份表決權的股票稱單權股票;
每張股票享有多份表決權的股票稱多權股票;
沒有表決權的股票稱無權股票。

4.按發行範圍可分為A股、B股H股和F股四種。
A股是在我國國內發行,
供國內居民和單位用人民幣購買的普通股票;

B股是專供境外投資者
在境內以外幣買賣的特種普通股票;

H股是我國境內註冊的公司
在香港發行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
上市的普通股票;

F股是我國股份公司
在海外發行上市流通的普通股票。

 

*股票種類很多,可謂五花八門、形形色色。
這些股票名稱不同,形成和權益各異。
股票的分類方法因此也是多種多樣的。
按股東權利分類,
股票可分為普通股、
優先股和後配股。


1.普通股
普通股是隨著企業利潤
變動而變動的一種股份,
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普通、
最基本的股份,是股份企業資金的基礎部分。
普通股的基本特點是其投資收益
(股息和分紅)不是在購買時約定,
而是事後根據股票發行公司的經營業績來確定。
公司的經營業績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
反之,若經營業績差,普通股的收益就低。
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資本構成中最重要、
最基本的股份,亦是風險最大的一種股份,
但又是股票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
在我國上交所與深交所上市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一般可把普通股的特點概括為如下四點:

(1) 持有普通股的股東有權獲得股利,
但必須是在公司支付了債息和
優先股的股息之後才能分得。
普通股的股利是不固定的,
一般視公司淨利潤的多少而定。
當公司經營有方,
利潤不斷遞增時普通股能夠比優先股多分得股利,
股利率甚至可以超過50%;
但趕上公司經營不善的年頭,
也可能連一分錢都得不到,
甚至可能連本也賠掉。

(2) 當公司因破產或結業而進行清算時,
普通股東有權分得公司剩餘資產,
但普通股東必須在公司的債權人、
優先股股東之後才能分得財產,
財產多時多分,少時少分,
沒有則只能作罷。由此可見,
普通股東與公司的命運更加息息相關,
榮辱與共。當公司獲得暴利時,
普通股東是主要的受益者;
而當公司虧損時,他們又是主要的受損者。

(3) 普通股東一般都擁有發言權和表決權,
即有權就公司重大問題進行發言和投票表決。
普通股東持有一股便有一股的投票權,
持有兩股者便有兩股的投票權。
任何普通股東都有資格參加公司最高級會議
每年一次的股東大會,但如果不願參加,
也可以委託代理人來行使其投票權。

(4) 普通股東一般具有優先認股權,
即當公司增發新普通股時,
現有股東有權優先(可能還以低價)購買新發行的股票,
以保持其對企業所有權的原百分比不變,
從而維持其在公司中的權益。
比如某公司原有1萬股普通股,
而你擁有100股,占1%,
現在公司決定增發10%的普通股,
即增發1000股,
那麼你就有權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購買其中1%即10股,
以便保持你持有股票的比例不變。
在發行新股票時,
具有優先認股權的股東既可以行使其優先認股權,
認購新增發的股票,也可以出售、轉讓其認股權。
當然,在股東認為購買新股無利可圖,
而轉讓或出售認股權又比較困難或獲利甚微時,
也可以聽任優先認股權過期而失效。
公司提供認股權時,一般規定股權登記日期,
股東只有在該日期內登記並繳付股款,
方能取得認股權而優先認購新股。
通常這種登記在登記日期內購買的股票又稱為附權股,
相對地,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的股票就稱為除權股,
即股票出售時不再附有認股權。
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不再附有認股權。
這樣在股權登記日期以後購買股票的投資者(包括老股東),
便無權以低價購進股票,此外,為了確保普通股權的權益,
有的公司還發認股權證——即能夠在一定時期(或永久)內
以一定價格購買一定數目普通股份的憑證。
一般公司的認股權證是和股票、
債券一起發行的,這樣可以更多地吸引投資者。

綜上所述,由普通股的前兩個特點不難看出,
普通股的股利和剩餘資產分配可能大起大落,
因此,普通股東所擔的風險最大。
既然如此,普通股東當然也就更關心公司
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
而普通股的後兩個特性恰恰
使這一願望變成現實即提供和
保證了普通股東關心公司經營狀況
與發展前景的權力的手段。
然而還值得注意的是,
在投資股和優先股向一般投資者公開發行時,
公司應使投資者感到普通股
比優先股能獲得較高的股利,
否則,普通股既在投資上冒風險,
又不能在股利上比優先股多得,
那麼還有誰願購買普通股呢?
一般公司發行優先股,
主要是以“保險安全”型投資者為發行物件,
對於那些比較富有“冒險精神”的投資者,
普通股才更具魅力。
總之,發行這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
目的在於更多地吸引具有不同興趣的資本。


2.優先股
優先股是“普通股”的對稱。
是股份公司發行的在分配紅利
和剩餘財產時比普通股具有優先權的股份。
優先股也是一種沒有期限的有權憑證,
優先股股東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
要求退股(少數可贖回的優先股例外)。
優先股的主要特徵有三:

一是優先股通常預先定明股息收益率。
由於優先股股息率事先固定,
所以優先股的股息一般不會根據公司經營情況而增減,
而且一般也不能參與公司的分紅,
但優先股可以先于普通股獲得股息,
對公司來說,由於股息固定,
它不影響公司的利潤分配。

二是優先股的權利範圍小。
優先股股東一般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對股份公司的重大經營無投票權,
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享有投票權。
如果公司股東大會需要討論與優先股有關的索償權,
即優先股的索償權先于普通股,而次於債權人,
優先股的優先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股息領取優先權。
股份公司分派股息的順序是優先股在前,
普通股在後。股份公司不論其盈利多少,
只要股東大會決定分派股息,
優先股就可按照事先確定的股息率領取股息,
即使普遍減少或沒有股息,優先股亦應照常分派股息。

(2)剩餘資產分配優先權。股份公司在解散、
破產清算時,優先股具有公司剩餘資產的分配優先權,
不過,優先股的優先分配權在債權人之後,
而在普通股之前。只有還清公司債權人債務之後,
有剩餘資產時,優先股才具有剩餘資產的分配權。
只有在優先股索償之後,普通股才參與分配。

優先股的種類很多,
為了適應一些專門想獲取某些優先好處的投資者的需要,
優先股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方式。


主要分類有以下幾種:

(1)累積優先股和非累積優先股。
累積優先股是指在某個營業年度內,
如果公司所獲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規定的股利,
日後優先股的股東對往年來付給的股息,
有權要求如數補給。對於非累積的優先股,
雖然對於公司當年所獲得的利潤有
優先于普通股獲得分派股息的權利,
但如該年公司所獲得的盈利不足
以按規定的股利分配時,
非累積優先股的股東不能要求公司
在以後年度中予以補發。
一般來講,對投資者來說,累積優先股
比非累積優先股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2)參與優先股與非參與優先股。
當企業利潤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
還可以跟普通股共同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
稱為“參與優先股”。除了既定股息外,
不再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稱為“非參與優先股”。
一般來講,參與優先股較非參與
優先股對投資者更為有利。

(3)可轉換優先股與不可轉換優先股。
可轉換的優先股是指允許優先股持
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優生股轉換成
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
否則,就是不可轉換優先股。
可轉換優先股是近年來日益流行的一種優先股。

(4)可收回優先股與不可收回優先股。
可收回優先股是指允許發行該類股票的公司,
按原來的價格再加上
若干補償金將已發生的優先股收回。
當該公司認為能夠以較低股利的股票
來代替已發生的優先股時,就往往行使這種權利。
反之,就是不可收回的優先股。


優先股的收回方式有三種:

(1)溢價方式:公司在贖回優先股時,
雖是按事先規定的價格進行,
但由於這往往給投資者帶來不便,
因而發行公司常在優先股面值上再加一筆“溢價”。

(2)公司在發行優先股時,
從所獲得的資金中提出一部分款項創立“償債基金”,
專用於定期地贖回已發出的一部分優先股。

(3)轉換方式: 即優先股可按規定轉換成普通股。
雖然可轉換的優先股本身構成優先股的一個種類,
但在國外投資界,也常把它看成是一種實際上
的收回優先股方式,
只是這種收回的主動權在投資者而不在公司裡,
對投資者來說,在普通股的市價上升時這樣做是十分有利的。

*後配股後配股是在利益或利息分紅及
剩餘財產分配時比普通股處於劣勢的股票,
一般是在普通股份配之後,對剩餘利益進行再分配。
如果公司的盈利巨大,後配股的發行數量又很有限,
則購買後配股的股東可以取得很高的收益。
發行後配股,一般所籌措的資金不能立即產生收益,
投資者的範圍又受限制,因此利用率不高。
後配股一般在下列情況下發行:

(1)公司為籌措擴充設備資金而發行新股票時,
為了不減少對舊股的分紅,
在新設備正式投用前,將新股票作後配股發行;

(2)企業兼併時,為調整合並比例,
向被兼併企業的股東交付一部分後配股;

(3)在有政府投資的公司裡,
私人持有的股票股息達到一定水準之前,
把政府持有的股票作為後配股。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通股的特徵

普通股(Ordinary Share)-是為股份公司發給
股東作為入股的憑證, 並藉以取得股息,
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
代表對著若干經濟利益
的支配權, 在市場上可以轉讓,
買賣和流通。

 

它的基本特徵為

權責
股東有參加公司股東大會的權力, 具有投票權。
在索償時, 債權人, 優先股股東將先於
普通股股東分配財產。
如有剩餘財產, 股東才可索償。

期限
股票投資者一旦買入某一公司的股票, 就不能中途
向公司退股, 抽回投資。 但是, 投資者可以通過股
票交昜所, 賣出或轉讓所持有的股票套現,
當然會涉及盈虧。

流通
股票可以隨時在股票市場上買賣、 轉讓。
它也可以作為一種抵押品, 所以,
股票持有者可以隨時將股票
買賣、轉讓而獲得現金。

風險
股票投資的收益率較高,
包括股息、分紅, 以及升值潛力。
但高收益必然有高風險,
本金有機會全數損失,
惟只限於所投入資金。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貨膨脹

簡稱通脹或是通膨,
意指整體物價水平相對特定數額貨幣
(購買力)持續上升的狀態。
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
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
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值的降低。
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值,
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
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
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
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
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
通貨膨脹的GDP平減指數。

主流經濟學家對於通貨膨脹
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為兩派,
「貨幣主義者」相信貨幣是通脹率數值最主要的影響,
「凱因斯主義者」相信貨幣、
利率和產出間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響,
凱因斯主義者也傾向除了一般標準消費性商品
物價通脹外再另附上生產性商品(資本)通脹。
其他理論,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
相信通膨是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導致。

 

相關概念包括:

通貨緊縮(deflation),
又稱通縮,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下降。

通貨膨脹減緩(disinflation),
意指通脹率的降低。

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意指通脹失去控制急遽增加。

停滯性通脹(stagflation),
又稱滯脹,意指通脹率與失業率同時增加。

通貨再膨脹(reflation),
意指企圖提高物價
以反制來自通貨緊縮的壓力。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
「通貨膨脹」意指增加貨幣供給,
「通貨緊縮」則是減少,
增加貨幣供給的目的是為了容納實質GDP的增長。
一些學派的經濟學家,通常被歸類為自由意志主義者、
古典自由主義者或超保守主義者,仍然採用這種用法。
在主流經濟術語這則被稱為擴張性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部分學者認為,中文「通貨膨脹」
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
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並未廣獲使用。

 

測量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之測量由觀察一經濟體中
之大量的勞務所得或物品價格之改變而得,
通常是基於由政府所收集的資料,
而工會與商業雜誌也做過這樣的調查。
物價與勞務所得兩者共同組成物價指數,
為整組物品的平均物價水準之測量基準。
通貨膨脹率為該項指數的上昇幅度。
物價水準量測整體物價,
而通貨膨脹是指整體物價的上揚幅度。

對通貨膨脹沒有單獨性的確實量測法,
因通貨膨脹值取決於物價指數中各特定
物品之價格比重,以及受測經濟區域的範圍。

通用的量測法包括:
生活指數CLI(Cost of Living Index)
為個人生活所需費用的理論增幅,
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
經濟學家對特定的CPI值應估計為高於
或低於CLI值有不同的看法。
這是因為CPI值公認具"偏向性"(bias)。
CLI可用"購買力平價"(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來調整以反應區域性商品與世界物價的廣泛差距。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
測量由『典型消費者』所購物品之價格。
在許多工業國家中,
該指數的年度性變化百分比為最通用的通貨膨脹曲線報告。
該項測量值通常用於薪資報酬談判中,
因為雇員希望薪資(名目)能相等或高於CPI。
有時勞資合約中會包含按生活指數調整條款
(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
表示名目薪資會隨CPI的昇高自動調整,
其調整之時機通常於通貨膨脹發生之後,
幅度較實際通貨膨脹率為低。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測量生產者收購物料的價格,
與CPI於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
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
PPI反應於CPI昇高而上昇,具有典型的延遲。
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
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
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粗估(rough-and-ready)
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
各種的論述與內容有極重要的不同。

躉售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
測量選擇性貨品之批發價格變化(特別是銷售稅),
與PPI極為類似。

商品價格指數(commodity price index)
測量選擇性商品售價之變化。
若使用金本位制,則其所選擇的商品為黃金。
美國使用複本位制,
其指數包含黃金與白銀兩者。

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
為基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
名目GDP與經通貨膨脹修正後的GDP
(即不變價格(constant-price)GDP或實質GDP)
兩者間所使用的金錢之比例(參見實質與名目經濟)。
這是對價格水準最宏觀測量。
本指數也用來計算GDP的組成部分,
如個人消費開支。

美國聯邦儲備局改用
核心個人消費平減指數
(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
及其他平減指數作為制訂「反通脹政策」的參考。

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PI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
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國會金融政策報告
(亦即Humphrey-Hawkins報告)中,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聲稱將主要的通貨膨脹測量法自
CPI改為連鎖式個人消費開支價格指數。

因為每一種測量法都基於他種測量法,
並以固定模式結合在一起,
經濟學家經常爭議在各測量法
及通貨膨脹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
例如,Boskin委員會於1995年找出
美國勞工部統計局(BLS)所計算出的CPI具有偏差。
在對其偏差進行定量分析後,
他們認為當年度的通貨膨脹遭過分誇大。
因『快樂論』(hedonic)所帶來的科技創新
增加與以平價品取代昂貴的商品,
兩者都會降低CPI-U的昇高率。
另一個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
無人居住的出租單位並不計入CPI-U
與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計此部分後,
通貨膨脹率實際上是極度的受低估,
於是在1982年的CPI計算中加入了這項改變。

現存的爭論為應否計入關於快樂論的調整部分,
包含人們會在高物價的地區不可企及時
搬遷到較便宜的地區。
也有人認為指數中的購屋部分極度低估了
日常生活費用對房價的衝擊,
亦極度低估了醫療費用
在退休者的日常費用中的重要性。

 

通貨膨脹在經濟學上的角色

凱恩斯曾經說過一句話,
"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
政府可以秘密地、
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
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
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
卻使少數人暴富。

穩定的小幅度通貨膨脹
一般會被認為對經濟有益。
其中一個原因是某些價格難以重新談判降價,
特別是對薪資與合約而言更是如此。
所以物價若緩步上漲,則相關的價格便較易於調整。
有多種物價會『抗拒降價(en:Sticky_(economics))』,
而傾向於不斷上漲。

所以試圖達到零通貨膨脹(物價維持平準)的做法
會導致其他行業的價格、盈利、與雇員數降低。
所以,若干公司的執行部門視溫和的通貨膨脹
為『潤滑商業巨輪』。

追求完完全全的價格穩定會帶來
極具毀滅性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降低),
將導致破產與經濟衰退(甚至經濟蕭條)。

金融體系視通貨膨脹之『潛在風險』
為高於儲蓄累積財富的基本投資誘因。
換句話說,通貨膨脹就是市場對
金錢的時間價值之措辭。
也就是說,因為今天的一元較明年的一元更具價值,
所以未來的資本價值在經濟學上有所扣減。
此種觀點視通貨膨脹為對未來資本價值的不確定性。

對低階層者而言,
通貨膨脹通常會提高由經濟活動之前
的貼現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通貨膨脹通常導因於政府提高貨幣供給政策。
政府對通貨膨脹的所能進行的
影響是對停滯的資金課稅。
通貨膨脹昇高時,
政府提高對停滯的資金的稅負以刺激消費與借支,
於提高了資金的流動速度,
又增強了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
在極端的情形下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

增強不確定性可能會打擊投資與儲蓄。
重新分配
從效果上將收入從固定收入者
(收入來源於養老金之類)手中重新分配
至非固定收入者(收入來源於薪水或投資回報),
因為薪水或投資回報會隨通貨膨脹而上漲。
同樣的,固定金額的放款者,
其資產可能會重新分配給貸方
(若放款方對通貨膨脹預期不足從而利率偏低)。
例如,政府通常是貸方,通貨膨脹使政府實際負債降低,
從而會將資金重新分配回政府手中。
這種情況有時被視為通貨膨脹稅

國際貿易:
若國內通貨膨脹率較低,
遭削減的貿易餘額會破壞固定匯率。

鞋底成本:
因為現金的價值在通貨膨脹時會萎縮,
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因此會傾向持有較少的現金。
這種行為會導致成本增高,比如去銀行的次數增加。
(鞋底成本一詞是句玩笑話,意指因走到銀行而磨損鞋底所產生的成本。)

菜單成本:
商號須更勤於改變產品價格,這導致成本增加。
一個例子是餐廳由於改印菜單所增加的成本。

惡性通貨膨脹:
若通貨膨脹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
會干擾到正常的經濟活動,損害供給能力。

在一經濟體中,會有若干部門編入通貨膨脹指數,
而若干部門沒有,
通貨膨脹行為會自未編入的部門向編入的部門重新分配。
在影響幅度小時,這屬於一種政策性的選擇,
不對儲蓄而對變現優先權與手頭資金課稅。
若影響超出一定幅度時,則其效應歪曲,
成為個人『對通貨膨脹的投資』,
也就是鼓勵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

因為以上打擊通貨膨脹的理由
都高於打擊其預期行為與
打擊持有大量資金所需的小幅影響,
大部分的中央銀行顧及物價穩定性,
都以可見但極低的通貨膨脹為目標。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於1970年代發表,
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
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合。
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
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昇幅的通貨膨脹率
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
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
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衝擊。
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
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
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
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
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
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
(可能由貨幣主義[monetarist]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許多經濟學家(特別是在日本)曾
鼓吹以較高的通貨膨脹作為經濟衰退
的一個解決方案。

所有對通貨膨脹的調查都顯示
出新古典經濟學派學者與一般
大眾對溫和通貨膨脹所造成的損害有岐見:
公眾仍然認為其損害劇烈,而財政型
經濟學者視其損害為微不足道,
許多學者甚至說一點傷害也沒有。

因通貨膨脹具重分配之性質,
反對承受通貨膨脹重負的意見落居下風。
因為資本利得稅為名目數額,
所以通貨膨脹被主張為與「富人稅」一樣重要,
而低度通貨膨脹的社會會傾向於財富凝結。

 

通貨膨脹的起因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
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
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
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
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
在於其着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
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
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
下列公式創自此說:

405828ec050fb3a7542e6d2bf5522abb.png 

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
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
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
公式背後的觀念是:
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
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昇時,
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
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
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
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着貨幣總量提高。
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
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
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
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
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
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
弗里德曼如是說。
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
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
此觀點着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
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
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
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
的"三角模型"之一部分:


1.需求拉動通脹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
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2.成本推動通脹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
(supply shock inflation),
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3.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
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
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
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
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
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併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
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
(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
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
(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
沿着菲利普斯曲線移動,
如低失業率刺激昇高通貨膨脹;
以及轉移其曲線,
如通貨膨脹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或稱需求面)通貨膨脹說

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
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
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
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
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
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
(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
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
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
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
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
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
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
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
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
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
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
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代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
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
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
關係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之位移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貨膨脹
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
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
菲利普斯曲線(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
來描述通貨膨脹。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代的油價震盪,
而固有型的通貨膨脹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貨膨脹預期,
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貨膨脹。
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動通脹。

另一個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為潛在產出
(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
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
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
此種輸出標準對應於NAIRU-固有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
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貨膨脹率為內
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
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
通貨膨脹隨着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
且固有型通貨膨脹會更惡化。
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着高通脹與高失業擺向滯脹。
這種"加速型通貨膨脹"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
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
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
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着供應者企圖降價,
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貨膨脹而減低;
即阻止通貨膨脹。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着低通脹
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
阻止通貨膨脹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
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脹
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
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
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貨膨脹率即不變。
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凱恩斯總體經濟學者
視菲利普斯曲線為垂直。也就是說,
若通貨膨脹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
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
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
且會隨時間改變。
另外,通貨膨脹率的發生並不對稱,
上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
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
例如說,在戴卓爾首相主政時期,
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
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
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
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
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貨膨脹的門坎時,
結構性失業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
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
則絕大多數的非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可理解為
包含於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中。
當"供給面"固定時,
通貨膨脹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
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衝突。
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
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
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貨膨脹者。

 

供給面學說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
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
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
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
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
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
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
供給學派假定,資金供給與
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
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
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
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
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
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
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
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
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

 

反通貨膨脹
國家中央銀行,如聯準會,
可經由設定利率及其他貨幣政策
來有力地影響通貨膨脹率。
高利率(及資金需求成長遲緩)
為央行反通脹的典型手法,
以降低就業及生產來抑制物價上漲。

然而,不同國家的央行對控制
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觀點。
例如說,有些央行密切注意
對稱性通貨膨脹目標,
而有些僅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加以控制。
歐洲中央銀行因在面對高失業率時
採行後者而受指責。

貨幣主義者着重經由金融政策
以降低資金供給來提高利率。
凱恩斯主義者則着重於經由增稅
或降低政府開支等財政手段來普遍性的降低需求。
其對金融政策的解釋部分來自羅伯特·索羅
對日用品價格上漲所作的研究成果。

供給學派所主張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為:
固定貨幣與黃金等固定參考物的兌換率,
或降低浮動貨幣結構中的邊際稅率以鼓勵形成資本。
所有這些政策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達成。

另一種方法為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
(參見工資議價,incomes policies)。
美國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森主政下,
曾試驗過這種方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
這些政策與刺激需求面同時實施。
故供給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潛在產出)
與需求增長產生衝突。
經濟學家一般視物價控制為不良作法,
因其助長短缺、降低生產品質,從而扭曲經濟運行。
然而,若能避免因經濟嚴重衰退導致成本昇高,
或在抵抗戰時通貨膨脹的情形下,
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

實際上,物價控制可能因抵抗通貨膨脹
而使經濟衰退更具影響力
(因降低需求而提高失業率),
而經濟衰退可在需求高漲時
防止物價因控制產生歪曲。

 

參見

惡性通貨膨脹
滯脹
通貨膨脹率
通貨緊縮
貨幣貶值
中央銀行
宏觀經濟學
貨幣主義
貨幣供給
經濟學
物價革命
72律 (計算通貨膨脹時期削減固定數量購買力的經驗法則)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
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
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
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
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資料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
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
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
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依定律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于創造完全就業。
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繫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
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到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
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
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

歷史背景
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假設和理論中的問題日益明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是較早察覺到這些問題的思想家之一。
當物理學開始質疑絕對時間的必要性,作家們開始質疑敘事結構,作曲家開始質疑調性的和諧是否必須的時候,
凱恩斯開始質疑當時經濟學上的兩大支柱:首先是貨幣是否必須要有一個牢固的基礎,
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薩依定律所認定的,如果需求減少,
則供給或者價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重新達到平衡。
凱恩斯自己與倫敦的布盧姆茨伯裡區有著緊密的聯繫,而且陶醉于改變人們思想的氛圍。
正是這一經歷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使他最終決定與傳統理論決裂。
1920年他寫出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闡述了他認為的凡爾賽條約的整體經濟後果,
而且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有可以影響國家決策的實際從政經驗的經濟學家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國家權力和整體經濟趨勢的效果的文章,
發展了貨幣政策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參照物的理論,
他越來越相信經濟系統不會自動地沿著一個曲線即經濟學叫所謂的最優生產水準前進。
可是他既沒有找到證據,也沒有找到一個形式來表達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經濟系統開始衝擊英國——當時居於中心地位的國家。
為了利用競爭優勢,英國按照自由貿易政策,從其它地方進口食品和其他低價值商品,
並用節約出來的勞動製造高價值的商品用於出口。
這一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應用使英國達到了帝國的顛峰,並控制了包括印度、
埃及和廣闊的殖民地以及其經濟和軍事上不同英國的盟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隨著德國經濟的崩潰和超通貨膨脹的來臨以及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全球生產衰退的到來,
對金本位,經濟自動調整的特性以及以生產帶動經濟的模式的批評開始浮出水面。
數十個不同的學派爭奇鬥豔。凱恩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傳播著一個簡單的觀點:
大蕭條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三十年代的時候在生產和投資領域有一股投機的風潮
當時的工廠和運輸網路遠遠超出了當時個人的支付能力。對“需求不足”
的重視和他創造的允許政府能夠調控經濟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的形式使當時的眾多年輕經濟學家接受他的理論和方法。也有眾多的經濟學家反對他的理論,認為導致蕭條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對商業的信心;所以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削減政府開支,從而恢復對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準決定于總需求的水準。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裡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
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于充分就業的水準。
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
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
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
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
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
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
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準,導致價格下降,
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
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
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