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折錄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國利用反壟斷法對外資企業施壓

中國正在利用推出了六年之久的反壟斷法來對外資企業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專家們稱,未來這一趨勢將加劇,因為政府正力圖對外資企業產品在中國的定價施加更大的影響力。

最近幾個月,中國反壟斷部門對外資企業發起了調查,調查對象從奧迪(Audi AG)和戴姆勒(Daimler AG)旗下的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等汽車生產商,到微軟(Microsoft Corp.)和高通(Qualcomm Inc.)等科技公司。不過有關部門一直沒有披露其具體的調查內容。

中國政府部門周一再度斥責微軟,警告其不得妨礙調查。微軟的一位發言人不予置評。

專家們表示,中國政府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外資公司對中國消費者和企業客戶開出的產品價格通常高于全球其他市場的水平。舉例來說,配備Retina屏幕的最低配置iPad Mini在中國的售價約為470美元,而在美國的售價只要399美元。

外資品牌汽車配件在中國的售價也比在德國等其他國家要貴,因為在中國,許多汽車廠商堅持只允許通過授權經銷商來銷售配件,而在德國,消費者往往可以從開價較低的配件供應商手中購買汽車配件。咨詢公司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總經理Yale Zhang估計,在中國,這些通過授權經銷商銷售的汽車配件價格比消費者從非授權渠道拿到的產品價格高出5-10倍。

一些外資企業把物業成本上漲作為在中國定價較高的理由。一些海外進口商品也面臨進口關稅和奢侈品稅。

律師事務所諾頓羅氏(Norton Rose)駐香港合伙人瓦哈(Marc Waha)表示,官員們感覺中國消費者被剝削了。

更大力度的審查(特別是過去一年)從一定程度上源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看到其他地方的人支付的價格。中國官方媒體曾在報道中批評過星巴克(Starbucks Corp.)和多家豪華汽車生產商在中國的售價過高。星巴克表示,高額的房租費用是一個原因,而進口豪華汽車也面臨高額的進口稅。
 
很多情況下針對的目標是在市場中占有主導地位、缺乏直接中國競爭者的外國企業。

但瓦哈表示,中國企業有望從中獲益。比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等公司可能從高通芯片更低的價格中獲益,構建中國4G移動網絡的國有電信公司也有望受益。華為正在尋求擴大其海外智能手機的銷量。

瓦哈表示,提出申訴的是中國企業。

華為發言人不予置評。

美國企業抱怨稱,它們被當成目標,這是不公平的。美國商務部今年5月致函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Jacob Lew)和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對中國反壟斷舉措表示日益關切。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和商務部的發言人周一沒有回復記者的置評請求。

中國負責反壟斷事務的官員們表示,北京方面并不僅僅關注外資企業。最近幾年,中國監管機構也處理了涉及中國烈酒茅台以及水泥行業的壟斷行為。甚至連最緊要的國有企業也難逃政府審查:反壟斷官員針對中國家用互聯網接入一事調查了電信業巨頭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香港)股份有限公司(China Unicom (Hong Kong) Ltd. ,簡稱: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Telecom Co. ,簡稱:中國電信)。

被中國政府列為目標的很多企業都在別的地方面臨過反壟斷審查。微軟過去數年在美國和歐洲都面臨過違反反壟斷法的指控。高通公司也應付過歐洲和韓國的監管機構。

中國反壟斷專家王曉曄表示,高通公司和微軟目前被調查并不是因為它們是外資企業。她說,這是因為它們擁有市場支配力。王曉曄曾于2008年為反壟斷法的制定提出過建議。

王曉曄說,隨著監管機構越來越熟悉日漸復雜的案件,壓力很可能日漸增強。

一旦成為目標,相關行業和企業別無選擇,只能服從。與其他市場不同,外資企業無法指望從中國共產黨控制的法院哪里獲得太多幫助。

中國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China)前主席、律師事務所Sheppard Mullin Richter & Hampton LLP北京分公司執行合伙人齊默爾曼(James Zimmerman)表示,盡管迄今為止進行了大量改革并取得進展,但中國仍是指令性經濟,由首先尋求保證共產黨合法掌權的政治議程所引導。

外資公司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中國通過三個不同的國家機構來實施反壟斷法。商務部負責監督并購交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監管定價問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管理生產配額等非定價問題。
 
中國近期反壟斷調查的一個目標是國內豪車市場。該市場被外國品牌、尤其是德國品牌所主導。奧迪、寶馬(BMW)和梅賽德斯-奔馳擁有大約70%的市場份額。

官方媒體新華社去年8月份發表社論稱,外國汽車生產商通過主導市場并控制汽車零部件銷售,獲得了豐厚利潤。

很多汽車生產商已經作出降價回應。梅賽德斯-奔馳周日晚間表示,將把在中國銷售的維修配件價格平均下調15%。上周,奧迪宣布將配件價格下調至多38%。Tata Motors旗下的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 PLC)表示,將下調三個車型的價格。

寶馬是唯一還沒有降價措施的品牌,但分析師們預計它也將跟進。寶馬周一不予置評。

過去一年的其他調查涵蓋了從嬰兒配方奶粉到隱形眼鏡等各種產品。

6月份,中國阻止三家歐洲航運公司組建聯盟,稱這可能造成市場集中度過高。專家們將這一事件與2001年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舉措相提并論,當時歐盟利用其剛剛制定的反壟斷法阻止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收購霍尼韋爾(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的計劃,盡管這兩家公司總部都位于美國。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9月15日 晴  

百歲龍躉是漁民日前在南中國海水域網到,
拖上船後已奄奄一息。
巨型龍躉屬杉龍躉,重約六百四十斤,長八呎、
魚身粗八十吋,估計已有二百歲。


杉龍躉生活在深海的中、上層。
漁民則稱之為龍宮使者。
坊間流傳著生活在深海水域的杉龍躉除非因為地質出現大變動,
例如發生地震,否則鮮有游到淺水的海域,改變棲息環境,
因此被捕獲的機會極微,亦因為這樣的生活特性,
杉龍躉是否因突變而受驚游至淺水避難,
所以牠的出現是否預示了會有大災難的發生。

百歲深海魚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越自我  


大部分人都有趕時間候車追車的經驗,當我們正趕着上班或應約赴會,
站在巴士站看着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巴士卻仍未到站時,
心裏總希望巴士早一點來臨,儘管按正常班次該還要多等一會兒,
也希望它會比平時早一點。
反過來若遲了出門,正飛奔往巴士站時,
心裏必定希望巴士較正常遲一點才到,好讓自己趕上這班車。


人做事總是從個人出發,希望事事都能配合自己,遷就自己,
沒想過若事情真的如己所願,對其他人會有什麼影響。
當我們站在車站想巴士早一點來到時,
不會想及可能有人會因巴士早到而趕不上這班車。
當我們跑得氣吁吁希望巴士遲一點才到時,
也不會想到其他人也許會因此而遲到。有趣的是,
同一班次會同時有人希望巴士早一點到和遲一點到,
設若巴士司機真的接收到信息,他究竟應該順應誰的意願?


內在規範 不損人利己

事事從個人出發,這種想法是那麼的自然,自然得幾乎人人如是,
且不曾有半點自我懷疑。事實上,人很多理想和行為都是從個人出發,
影響到他人也不自知。從這點看,人天生就是自私的。
不錯,我也承認,我是自私的。不過自私只是人性的一面,
就因為人有自覺和懂得內省,意識到有利己之欲,才發展出各種制約,
才會有許多古賢先哲不約而同地整理出道德的理想主義,
否則人與野獸何異!


道德是人在群體生活中的內在規範,以顧及他人利益和感受為前提,
不作損人利己之事。但有些人認為,道德只是一種外在的制約,
限制了個人自由意志的無限伸延,而且只是一種表現於人前的虛偽行為,
因此聽見道德兩字便嗤之以鼻。


內省內修 突破個體規限

對道德最錯誤的解讀,就是為了切合道德的標準而在人前掩飾不道德的行為,
私底下暗地裏卻幹着不道德的事,此所謂假道學,
非但沒有真正履行道德的義務,更且辱沒了道德的名聲,確實令人討厭。

故人們對道德產生抗拒也屬情有可原。
惟從古今中外多種宗教哲學都各自推演出近似的道德理想來看,
該可知道德並不是那麼片面膚淺,它既有深層的社會價值,
也需要更高層次的演繹。與其說道德是一種規範,
不如說它是一種超越,不是要限制自己去遷就他人,
而是要超越人格自我,透過內省內修突破個體規限。

說得太過虛無縹緲?下次趕巴士時,若萌生起一些利己的念頭,
嘗試推己及人,停止那些無意義的想法。
久而久之,你便會發覺,投入形體之外的那個大我,
反而會令你生活得從容一點。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ivic education  


許多教育界的學者、論者早已強調,
「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和
「國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
是兩組截然不同的概念。

法國、澳洲和美國等國家,重點推行的並非「國民教育」,
而是公民教育。就法國而言,2008年的《前瞻》指,
法國政府「沒有為國民教育制訂整體策略」,
但法國教育部在1999年完成「公民教育課程大綱」,
並於該學年開始實施。法國中學之公民教育教學,
旨在培育學生成為擁有完整人格的現代公民,
並制訂三個目標:

1)使學生認知人權和公民權,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2)使學生認知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訓練學生的批判精神。

法國的公民教育對於國家或公民的定義,
從90年代可見,已明顯突破了早前民族國家的「國家公民」概念,
並擴大至「歐洲公民」甚或是「世界公民」。

澳洲政府在1994年成立「公民科專家小組」,
作為學校推行公民教育的持旗手,
並於1997年推出「探索民主」(Discovering Democracy)計劃,
由政府提供課程大綱與資源,讓學生學習到不同價值:

1)民主過程與自由;

2)政府的責任;

3)對法律的謙恭與尊重;

4)對他人的寬恕與尊重;

5)社會正義;及接納文化的多元性。

在四個主題內容中,首先向學生申明「誰在管理?」的概念,
讓學生了解澳洲的民主體制中,權力如何產生、
如何行使、公民權利和責任及澳洲民主的原則等。

「公民與公共生活」也是主題之一,
着重向學生說明作為澳洲人民可怎樣參與社會,
讓學生在學校教育和課程中,建立公民素質概念,
使學生成為主動、有識見、負責任,
而能作明智決定的公民和行動者,
而非單方面培育學生對國家的情感投入。

美國的公民教育的重點,
是令青年公民更有效地參與社區內的公共生活。
有別於澳洲,美國的公民教育課程綱要與教學計劃,
均由不同的非政府、非牟利的國際性獨立機構研發,
為公民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非官方的獨立機構,不受政府主導,也無政黨背景,
從而確保了教材的客觀與中立性。這些公民教育網站中,
最為人熟知的是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該中心自1981年起為美國國內及國外提供公民教育資訊,
並先後設計了CIVITAS: A Framework for Civic Education,
及公民養成方案(Project Citizen)等公民教育課程,
同時亦從事公民教育的論文出版、研究與評量、
課程材料、公民教育的課程架構與標準等工作。

以公民養成方案為例,
課程旨在培育青少年有效而負責地參與政府和公民社會,
監督和影響社區公共政策的制訂,
而不只是停留在情感投入,
及被動地了解現况等層面。

世界級城市的狹隘國民教育

政府在制訂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指引時,
所參考的是怎樣的外國經驗?
面對特區政府經常念茲在茲的全球化趨勢,
各國政府的公民教育側重點漸漸由,
原生國族主義的民族自豪或國民身分認同,
漸漸走向多元平等,
以培育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世界公民為目標,
以華人社會如台灣為例,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台北市立教育學院院長,
在2009年研擬了「台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
提出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的發展願景,
培育「友善關懷、公義盡責的世界公民」,
並從「世界公民意識」、「國際文化學習」、
「國際交流合作」及「全球議題探究」四個面向推廣。

作為世界級城市,公民教育政策竟倒退到狹隘的國民教育框框之內,
不積極培育學生尊重多元的胸襟、多角度的批判思考。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丟三忘四無記性  

煲水忘記關火,出門忘記帶電話,開會忘記帶文件,
甚至忘記會議的地點、日期或時間,
你會否懷疑自己已經出現腦退化?


要保衛記憶,就要照顧好大腦。

前瞻性記憶出問題,日常生活最受影響,
例如:忘記約會,忘記購物。
我們的記憶力在十幾歲是高峰期,
自二十歲開始走下坡,年紀愈大,問題愈嚴重。


生理心理影響記憶

記憶力好壞與腦功能關係密切,要增強記憶,
先要了解大腦,大腦功能高低,與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大腦訓練程度三者相關,
充足的營養、水分和睡眠能提升大腦健康,
而壓力和壞情緒等心理問題會對大腦構成負面影響,
大腦的訓練就是指用腦愈多,腦功能和記憶力愈好。


控制血壓、血脂、血糖

不要等腦退化徵狀浮現才找對策,澳洲提倡四十歲開始「保腦」,
建議多用腦,多運動,均衡營養,避免腦部受創傷,
要維持社交生活,並控制好血壓、血脂和血糖,
減低中風的風險,同時戒掉煙和酒,正視失眠,
從而減慢腦退化的速度。


專家教路 提升腦力!

無論你是二十歲、四十歲或六十歲,
時時刻刻都要做好大腦的保養,

以下八點專家提供的養腦貼士,
不但可保衛記憶,更可提升腦功能。


1.日飲8杯水

大腦有數以億計的神經細胞,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
受電解質影響,水分不足,電解質失衡,
會影響神經細胞的工作。

2.帶氧運動益身心

慢跑、急步行、游泳、太極等帶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令養分有效輸送至大腦;同時又能減壓,有助放鬆身心。
另外,運動講究技巧,有的要求身體平衡,
有的需要手眼或肢體協調,這都是大腦的訓練。


3.5份蔬果食到足

每日食足三份蔬菜二份水果
一份蔬菜約等於一碗未經烹調的葉菜,
或半碗煮熟的蔬菜、瓜類或菇類;
一份水果約等於一個中號蘋果、橙或香蕉,
又或兩個奇異果或半杯葡萄等,
可減慢腦退化的速度。因為蔬果含豐富維他命,
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同時提供豐富水溶性纖維質,
有助控制血壓和膽固醇,促進血液循環,
令大腦得到充足養分,同時亦減少中風的風險。


4.停一停 鬆一鬆

大腦的神經細胞分泌很多化學物質,負責傳遞信息。
緊張、壓力、壞情緒等都會抑制這些化學物質的分泌,
影響腦功能。所以,不要把工作排得密麻麻,
要留一點空閒時間讓自己透透氣;周末到郊外走一走,
或看一場電影,與朋友聚一聚,放下工作,
讓大腦鬆一鬆。


5.睡眠足 鞏固記憶

睡眠期間,大腦會將日間學習和記憶保存和鞏固;
另外,很多人以為睡眠不足令大腦遲鈍,
其實剛好相反,睡眠不足令大腦異常活躍,
無法集中專注,以致反應變得遲鈍,
記憶力亦受影響。


6.走新路 「轉數」升

嘗試一條新的路徑回家,學習攝影、烹飪、高爾夫……
接觸、認識和學習新事物,能刺激腦神經細胞長出更多神經纖維,
令大腦變得活躍,不但提升「轉數」,
亦加強大腦儲備,延緩退化的速度。


7.多用腦 防「生鏽」

大腦「唔用就生鏽,愈用愈發達」,
所以選擇一些要動腦筋的活動和娛樂,
例如﹕撲克、棋、數獨、謎語、麻將、閱讀等,
有研究證實,抄寫、書法、唱歌、念詩都有助提升腦功能,
增強記憶力。


8.埋單前 自行計數

到超市購物或出街食飯,結帳前先自己計算所需金額,
一來可訓練大腦,二來可防止超市和食肆計錯數,
一舉兩得。每晚刻意記下明天的工作和約會安排的細節,
給大腦一些「工作」,不要時刻翻閱記事簿。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儲擴OT規模2萬億至年底  

歐債危機形勢嚴峻,對美國經濟威脅大增下,
聯儲局於香港時間凌晨結束一連兩日議息會議後,
一如部分市場人士預期,
宣布延長原定本月底結束的沽短債買長債計劃,
即俗稱的「扭曲操作」(OT)至今年底,
規模2,670億美元(約2.08萬億港元),
但加推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的憧憬則落空,
另聯邦基金利率續維持於0至0.25厘,
當局繼續承諾低息環境至二○一四年底。

聯儲局稱,新一輪OT將吸納年期介乎6至30年的美國國庫券,
同時將沽售同額的3年或以下美債,料可推低長期利率,
當局亦繼續透過到期債券回籠資金購入按證,
在必要時採取進一步刺激措施,促進復甦和就業市場。

美股變動不大
會後聲明又指,美國經濟今年溫和增長,
商業固定投資繼續增長,但家庭開支增速較今年初放緩,
就業市場近月放慢,失業率依然高企;樓市依然低迷。
至於通脹放緩則反映原油及汽油價格下跌,
長期通脹預期仍然穩定。聯儲局又指,
環球金融市場依然對環球經濟前景構成重大風險。
是次會議,里士滿聯儲銀行行長拉克投下反對票,
他反對延長OT。聯儲局首輪OT去年九月推出,
規模為4,000億美元。
議息結果公布後,美股變動不大,
道指跌45點,報12,791點;納指跌9點,報2,920點。
市場注視其後聯儲局發布的最新季度經濟預測,
以及主席伯南克召開的記者會內容。
美元匯價向下,歐元報1.2638美元,倒跌0.47美仙;
紐約期油報每桶低見81.25美元;
倫敦現貨金價報每安士1,600美元,跌18.72美元。
歐洲股市向好,英、法及德國股市收市,
分別漲0.64%、0.28%及0.45%。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世界銀行收集的數據,可得出如上的目前世界人口最多5個國家:
中、印、美、印尼和巴西近51年(1960-2010)人口總量變化圖。
人口最多的中國增速是逐漸略降的,
而印度增速穩中有升人口總數遲早將超越中國。
美、印尼和巴西基本勻速增長。5國人口幾乎全是逐年遞增,
唯一例外是中國的1960-1961年間。

 

世界人口最多5國50年人口變化圖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子銀行形容貸款人和借款人
透過非常規的金融中介渠道進行借貸。
古老的當舖就是最早期的一種,
人們以抵押品換取高息貸款。
隨着影子銀行愈來愈普及,
形式也愈來愈多:

•資產負債表外貸款
大部分商業銀行提供資產負債表外活動,
包括非正式證券化貸款和銀行承兌匯票。

•公司對公司的直接財務
銀行利率低,現金充裕的公司都不會願意
把所有盈餘資金存於銀行帳戶,
情願直接貸款予其他無法獲得銀行信貸貸款的公司。
也有許多有現金盈餘的企業都增設了貸款擔保業務。


•地下錢莊
不受監管的地下錢莊專門吸納中小企業為儲戶,
提供高達20%至30%的利息,然後以更高的利率放貸。


•點對點的私人貸款
繞過中間人的角色,貸款人和借款人直接透過網絡連接。
這些點對點的借貸平台會在每筆貸款收取一小筆佣金。


•信託投資公司
信託公司從銀行貸款,將貸款打包在一起,
再向其他金融機構和個人出售這些貸款。


•微型信貸
主要作扶貧目的,不得吸納公眾存款,
不得向單一借款人貸款超過5%的資本。


內銀壟斷影子銀行壯大
為了刺激金融海嘯後的經濟,中國政府向市場注入逾20萬億元,
帶來過度借貸及通貨膨脹。而為了遏制過度借貸及通貨膨脹,
中國政府從2010年開始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銀行要收緊借貸,
私營的中小企業被迫轉向影子銀行市場。


中小型企業的商人數年前借貸沒有任何困難,
去年起卻沒有銀行願意借錢,
最後要靠影子銀行的高利貸來度過難關。
可是影子銀行的借貸利息,比大部分公司一貫的盈利還高,
只可以作為一次性緊急周轉,不能長期倚靠。
有發展健康的企業,並非要資金周轉,
卻要靠借貸擴展事業,現在也只能透過影子銀行去做。


這主要原因是中國銀行業基本上是壟斷的體制,
以國有銀行為主,外資銀行佔有率不足2%。
國有銀行主要貸款給國企,導致民企私企沒有資金來源。
影子銀行的規模很難量度,從中國人民銀行4萬億元的估計,
到野村的8.5萬億元,到瑞銀的12萬億元猜測都有。
但是影子銀行的規模在不斷增大,確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影子銀行系統是中國金融常見的部分。
大部分商業銀行提供資產負債表外的借貸,
再把貸款打包成金融產品,
然後透過監管不是很嚴的信託公司去銷售。
單在2010這些信託公司就銷售了接近兩萬億元金融產品。
但去年底銀監會的新政策禁止把銀行債務轉移到表外的信託公司。
但是銀行還是透過項目聯合融資,
銀信連接理財等等別的辦法來達到類似的效果。


大型國企被誘「不務正業」
為甚麼這些影子銀行有需求呢?
從存戶的角度來講,銀行存款利率普遍很低。
比如目前的3.5%是遠低於通脹的利率。
所以尋找投資渠道成了逼切的需要。
自從2008年中國股市進入大熊市以來,
高息的影子銀行就成了很好的資金出路。
此外,很多大型國企都參與借貸,成了影子銀行。
比如中移動(00941)就成立了中移動財務公司,
資本50億元從事放貸業務。

比如中國揚子江船業(控股)有限公司
2011年第二季中有四分之一的稅前利潤
來自向其他企業放貸的收益。

這主要原因是國企可以用比較低的
大概是目前7%的利息來向國有銀行貸款,
再以高達50%至180%的年息放貸給民企賺錢。

溫州是中國目前面臨影子銀行症狀的最佳示範。
該城市仍有超過四成的新貸款由影子銀行而來,

去年4月起,溫州有超過100個工廠老闆
在無法償還高利息的情況下逃離當地,
7萬多間工廠因為欠現金周轉而停工。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分行估計,
16%的中下企業貸款來自影子銀行,
年利率大概25%,有些高達70%到120%。

參加這些影子存款投資計劃的人,
一般會知道自己正在資助哪些公司或項目,
例如是地產抑或採礦。有些計劃只為期3個月的,
投資額低至1萬元亦可。

好運的人的確能短期便賺到不錯的回報,
但一些公司在中途倒閉,投資者無法贖回本金也不是甚麼新鮮事。


體系畸型發展經濟存憂
為了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影子銀行的監察工作也愈來愈嚴謹。
規模成熟的地下錢莊的會定期調查申請借貸
及已獲借貸的機構的財務報表,
所有客戶也必須提供私有財產作為抵押,
加強風險管理。不少影子銀行的系統都是參照正規貸款機構設計。


影子銀行蓬勃,對投資者分析企業業績也頗有影響。
例如企業的收益可能包括在影子銀行放貸的利潤,
或者反過來因為要支付影子貸款的利息,
企業盈利可能會較預期低。在投資者無法知情的情況下,
企業的過多盈餘可能用於影子貸款。

長遠來說,中國的金融體系畸型發展將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
中小民企佔了中國就業人口的七成,貢獻了六成的GDP。
但是他們幾乎不能從銀行體系拿到貸款。
民企是生產率增長最高的企業,
但是也無從拿到資金擴大規模。

按照天則研究所的估算,把各種隱性成本和免費優惠,
如低息貸款等考慮進去,國企實際上是負生產1.5%,
也就是投進100元,只能取回98.5元。

但是國企卻拿到了大部分的貸款。
此外,大部分比較貧窮的存戶只能拿到很低的利息。
存款然後再以低息貸款給有錢的國企,
也就是貧窮的人去補貼有錢的國企與高幹,
使到貧富日益懸殊。

所有這些都是造成中國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
(也就是比較公平)的社會的障礙。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寶  

不少估值便宜的股份低處未算低,相信不少投資者都感失望。
然而當股份估值跌至極低水平,往往吸引買家提出私有化,
淡市下捕捉有望私有化的股份,不失為絕處逢生的策略。

市況慘淡下,投資者不妨將目光轉至有望獲私有化的股份,
因為市況愈差愈是私有化最活躍的時候。
事實上,過去1年港股有不少股份獲提私有化(撤銷上市地位),
投資者若有意尋寶,不妨看看這些股份有甚麼特點。


1. 大股東持股比例高

股份獲提私有化之所以羡煞旁人,
就是買方會以溢價向股東購入股份,
而私有化又多在淡市發生,
股分獲溢價收購後,
股東可將利潤低吸其他股份,
可謂一舉兩得。

回顧近一年11宗私有化要約,
撇除溢價最高兩位及最低兩位的案例,
收購方所付的溢價介乎於三成至六成水平,
只要投資者並不是於高位買入股份,
大部分情況下均能獲利離場。

私有化成功與否與作價是買賣雙方的博奕結果,
站在原有股東立場,當然希望出價愈高愈好,
但從收購方角度出發,
最理想的情況則是用最少的資金收購目標。
若用此框架去思考,收購方應該會在向目標提出私有化前,
盡可能將持股比例提升至較高水平。

若撇除外來買家所提出的私有化案例
(即國際煤機(01683)、漢登控股及星亮控股),
不難發現收購方的持股比例普遍介乎於60%至75%之間,
這與收購方計劃以最少的資金收購目標的意向不謀而合,
因此股權結構絕對是尋找私有化對象的方向之一。


2. 考慮股份資產水平

另外由於股份被私有化後,
收購方將能自由動用其資產,
所以收購目標的資產水平亦不能忽視。
要審視收購目標的資產水平,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看其現金水平,
以及收購作價市帳率。

若撇除外來買家所提出的私有化案例,
不難發現收購目標的現金充裕,
普遍佔收購代價約三成以上,
這對降低收購方實際出資金額幫助甚大。
當然,單看現金而不考慮股份其他資產及負債的話,
分析則會顯得不全面,
因此作價市帳率亦是非常重要。

觀乎過往私有化案例,
雖然作價市帳率差異很大,
但仍能看出一些端倪。
整體來說,固定資產佔比較重的股份
(如地產股及林業股)的作價市帳率,
大多較流動資產佔比較重的股份(如科技股及零售股)低,
這可能是行業特性使然。投資者審視私有化對象時,
資產水平亦是重要考慮因素。


3. 留意股份收購誘因

要成功發掘私有化股份,最關鍵的還有收購方的誘因。
綜觀過往私有化的案例,私有化主因大致可歸為3類,
分別為擴展業務、整合業務及股份成交量偏低。

擴展業務主要指收購方有意大展拳腳,
因而透過併購進入市場或增加市佔率,
多為外來買家的併購主因。
整合業務則指企業透過簡化架構來節省成本,
從而增加營運效益。至於股份成交量偏低,
雖然看上去並不像私有化主因,
惟這類股份的私有化溢價卻往往是最高。

說到底,股份上市原因離不開從股本市場集資,
股份流通量偏低會令投資者卻步,
間接削弱股份集資能力,股份保持上市地位作用已不大。
因此股份成交量偏低亦為私有化的誘因。


以上三大方向主要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思考框架,
以助大家發掘潛在私有化對象。
持股獲高溢價私有化固然皆大歡喜,
惟私有化時機難測,投資者買入股票博私有化,
須具長線持貨的心理準備。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口問題  

上海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價計劃(PISA)排名很高,
這除了表示上海的教育質素不錯,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亦指出
上海超過80%學生在課外補習的事實。
有研究人口的報告認為,
這還忽略了一個社會人口結構的因素,
因為一孩政策,中國出現了「六個大人撫養一個孩子」的現象。


電視劇《蝸居》深刻的描寫了這種典型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長:
父母每天辛勞工作、為了小孩的學費還要帶飯盒省錢,
祖父母在家照顧孫子,每日花數小時為小孩煮補品補腦。


1955年中國的生育率是6.1,2010年下降至1.8,
意思是50多年前,中國每位女性平均誕下6個小孩,
而現在則平均生少於兩個。

五十年代的中國小孩要與5個兄弟姐妹爭寵愛爭資源,
現在每個中國小孩得到兩代人的全面關注。
過去10年,中國14歲人口下降6.3%,
中短期這是對國家發展有優勢的,
因為過多兒童的人口會令勞動人口負擔過重。
甚至有統計發現,具有高青少年(15歲以下)
對勞動人口(15歲至64歲)比率的國家,
社會比較不穩定。非洲的利比亞現時的每年人口增長約5%,
生育率為4.7,勞動人口與青少年比例為100︰81。
相對繁榮穩定國家如丹麥,每年人口增長只約0.3%,
生育率為1.9,勞動人口與青少年比例為100︰28。
當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
國家便會出現勞動力市場無法容納新加入者的風險。
而照顧兒童所需的資源比例很高,拖慢經濟增長。


1個孩子照顧6個成人
低年齡中位數會為社會帶來壓力。
發達國家的平均年齡中位數是30至40歲,
中位數是20歲以下的,社會可能發生極端情況。
前年發生的「阿拉伯春天」中東國家,
大部分就有大量青年人口和青年就業不足的現狀。


全球人口增長率很可能會繼續下降,至2025年小於0.8%。
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和伊朗逐漸出現城市化、
婦女教育水平提高、高樓價,導致出生率下降。

新加坡、香港、越南、印度和印尼的人,
以往都透過控制生育換取更易管理的經濟條件。
中國的「一孩政策」無疑是更專制的政策,
然而在沒有政府干涉的其他地方,
幾乎都有相同的結果。


愈來愈低的出生率追不上自然的更替,
將會為全球帶來明顯的危機。
30年以後,中國的一孩如何負起照顧6個成人的責任?
這是全球面對的問題。預期生育率繼續下降,
預期壽命繼續延長,在許多國家,
老年人口將第一次超過15歲以下人口。
雪上加霜的,是現時許多國家的老人都比以往更加依賴國家。


人口研究預測,2030年發達國家的老年人口
對勞動人口比例會比現在增加60%。
以美國為例,現時每100名勞動人口就有20名老人,
與1985年的100︰18的比例相差不大,
但到2030年,老人比例將增至100︰33。
亞洲最惡劣的是日本,2010年的比例是100︰35,
預計在2030年變為100︰53。

這20年內,中等收入國家如中國和巴西情況會好些,
但她們的老化速度會比高收入國家還快,
所以到2030年,她們的老年人口比率會比現在的美國高,
中國會由現在的11︰100升至23︰100,
巴西由現在的10︰100升至20︰100。


1. 增加醫療福利困難
大部分國家都意識人口老化的問題,
卻沒有太多可行的解決方案。
老人需要依賴社會的保障,尤其在醫療保健,
較年輕一代高很多。已有完善社會福利網的發達國家,
面對的壓力更大。

國際清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研究指出,
有關老人補助造成的財政壓力,
可能會令德國在2030年的公共債務對GDP比例增加超過200%,
每年還息佔GDPh的10%,財政負擔是現在希臘的兩倍。


在許多國家,退休制度並未能覆蓋龐大的老年人口。
老人必須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如延遲推休或依靠家庭。
當公共系統壓力太大,國家希望把照顧老人的職責交托子女,
但這方案在發達國家已證實行不通。這是簡單的數學,
當老年人口相對於勞動人口增加,
不可能單靠1個成年人供養到3至6個老人。


另一個方案是減少福利,
將對老人的補貼減至國家能夠負擔的水平,
但很明顯這在政治上不可能達到。在西歐和美國,
每當有類似建議提出,往往會被現有的受助人或團體阻撓,
最後大多能保留現有利益。


2. 提高生育須降樓價
提高生育率可以改善問題,但結果需要長時間實現,
而且我們不容易改變愈來愈多女性寧可只生一個小孩的趨勢。
住房成本是低出生率的原因之一,
統計發現房價最昂貴的國家和地區,
往往是生育率最低,例子有新加坡、香港、西歐。
任何地區要鼓勵生育,也先要解決房價問題。


3. 增加移民貧富轉移
增加移民是另一個選擇,
貧窮國家的人口移民到較富裕的國家,
理論上能幫忙資助發達國家的老人。
可是即使是美國,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
無論是合法或非法的數目都在下降。
遷移率下降是全球的現象。


4. 製造職位增加工人
近數十年來,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退休年齡變化卻不大。
例如在美國,自國家退休制度成立以來,
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增長了16歲,退休年齡則只增加兩年。
高收入國家將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後,
是減低對老人資助的方法。

雖然在不同國家的可行程度有差別,
但增加女性勞動人口是應付資助老人的解決方案之一。
要注意的是提高工人的供應不會自動創造財富,
有較高女性就業人口的西歐失業率維持了數十年不減,
美國近年亦然。當社會有更多勞動力,
國家便要有足夠的經濟增長來產生足夠的職位配合。


5. 靠經濟增長紓壓力
經濟增長大概是最好的辦法。經濟大餅做大了,
可以紓緩不同界別爭奪福利的衝突。
盡量減少家庭成本也是必須奉行的政策。
當人們的住房或食物成本比較少,
才能把更多錢提供必要的社會資助。
有經濟學家計算,只要美國的經濟增長能維持4%左右,
她的公共債務負擔便能得以紓緩。
相反若國家經濟增長仍是緩慢甚至停滯,
而老人的國家福利維持不變,經濟壓力將很嚴重。
而主要資助的國家勞動人口,生活水平將會顯著降低。


事實上,生育率從2006年的0.98上升到2010年的1.11
(不包括外來僱員,如菲傭等),但是這還是非常低。
我們可以解決這問題的辦法不多。
如某些政黨提出的全民退休保障,
財政上基本上行不通,
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勞動人口來養起那麼多不工作的人。
推遲退休年齡是一個辦法。

另一個是在成本比較低的大陸,如珠海、中山等地建退休城,
可以低一點的成本來提供同樣的退休服務。
第三個是學新加坡那樣大量提高年輕高學歷的移民數量(每年5萬到6萬人)。
但是無論那政策,都可以預見非常多的反對聲音。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隔一段時間,
環球股巿就會走出問題帶來一點衝擊。
這問題不過想深一層,
我們又是否需要對這問題如此擔心呢?
投資巿場上有一個法則,
就是無論事件是多好或多壞,
巿場是終有一天會對它無動於中的。


華爾街與投資者存矛盾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明白巿場上有著噪音這回事的。
基本上,無論巿場是向好或向壞,
市場是總會有一些解釋,但想深一層,
它們跟投資者要買入的公司未必有什麼關係。

打趣地說,股票交易所就像是一個賭場,
牽涉龐大的財富轉移,很多巿場上的信息,
都是巿場上的噪音的起源。
基本上,巿場上有很多中介人士,
它們是靠巿場不斷有「活動」賺錢,
有關力量相信亦造就市場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
華爾街是靠「活動」賺錢的,
但投資者呢,卻是靠「不動」。
的確,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什麼都不做,
可能比找出何時應做什麼重要,
巴菲特的警句,
相信是指出了華爾街與投資者兩者之間的矛盾。


基本上,很多一般人認為是煞有介事的東西,
往往其實未必是重要。
很多時,我們都容易犯上了一個錯誤,
就是將多人談論的事情放大了來看,
這樣是很容易會墮入市場噪音的陷阱。


巴菲特的拍檔查理曼加曾經說過,
大部分投資者的問題,
是源自不能垂低雙手,
什麼都不做,這句說話是可圈可點的。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事多了,就難免出現事故。
近期的事故,就發生在各地的房地產降價潮中。
按說降價應該是個好事,
特別對於想要買房的人來說。
但「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
在不少降價促銷樓盤前排起搶購長龍的同時,
一班被冠以「老業主」稱呼的人再也坐不住了。


「老業主」其實不算「老」,
有些人剛剛成為業主也只幾個月時間,
就忽然發現自己用辛辛苦苦儲來的血汗錢購買的房子,
一夜之間就降價了20%甚至30%。
老業主們憤懣不平於是聯合起來找發展商要求賠償,
話不投機加上情緒激動,各地業主打砸售樓處的消息此起彼落,
一時間頗有烽煙四起的味道。


*打砸售樓處,小民的無賴抑或無奈?*


最早被媒體報道的打砸事件出現在內地的一線城市上海。
10月底,上海的龍湖(00960)酈城、綠地秋霞坊、
中海(00688)御景熙岸等多個售樓處被砸。
進入11月,隨著樓市降價風從一線城市吹向二三線城市,
打砸事件也如影隨形般在二三線城市發生。
先是綠地集團在安徽省蕪湖市的樓盤遭到打砸,
接著南京市也出現衝砸售樓處事件。
老業主與發展商之間因為降價產生的衝突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正當旁觀者為這些業主的行為感到驚訝,
並對發展商生出些許惻隱之心的時候,
卻又有坊間傳言稱,有些打砸售樓處的所謂「業主」,
不過是發展商花錢請來的「茄哩啡」,
目的是為了配合發展商上演「苦肉計」,
引起政府對發展商「苦狀」的重視,博取同情。
若真是如此,則我等見到的竟是一出活生生的
「無間道」大戲在樓市中上演。
只是演戲者事出無奈,
而我等看戲之人也絕無捧場的興致。


傳言真真假假,霧裏看花。
在此不妨就我個人的感受分析一二:
譬如上文提到的蕪湖市,
當地的收入水平,雖然不同人群有所差別,
但若選取當地普通公務員的收入水平來計,
平均每月也就在兩三千元。

而據媒體報道,綠地集團在該地的樓盤價
格從最高時的每平方米7000多元降價
至每平方米4000多元,
降幅可高達2000至3000元。即是說,
平均每一平方米的價格降幅就相當於一個
普通公務員一個月的人工。
如果該業主購買的是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屋,
則此番一次性降價的幅度可能相當於其6年的工資收入。


市場上物價飛漲,收入跑不贏通脹。
省吃儉用幾年甚至十幾年換來的房產,
突然間價值如此大縮水,將心比心,
似我等旁觀者如遇到如此狀況,
能否仍如看戲般「淡定」呢?


*買還是不買,這是個問題*


換個角度,發展商降價促銷,
是否就是購房者的福音?
我有個朋友,幾月前已有打算買房,
但在內地樓市降價潮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之後,
仍未出手。問其原因,方知一些樓盤的優惠,
只是「看上去很美」。例如,降價幅度比較大的,
往往是100多平方米或以上的大戶型,
價格雖有下降,但整體的買樓和裝修費用仍然很高。
另有一些開發商不降價但提供變相的優惠,
包括買樓送車位,送車庫甚至送車,
但這也並非人人都能消受得起。


曾有房產研究官員將房產需求形容為「丈母娘需求」,
認為當下的人愈來愈重視物質條件,
擁有一套新房(特別是男方)成為結婚的一道「門檻」,
因此對住房的需求仍會源源不斷,房價仍具上漲空間。
而內地發展商也曾一度因對此剛性需求的看好而有恃無恐,
拒絕降價。


今次的房產調控讓一些渴望買房的百姓看到了難得一遇的降價曙光,
但緊接著的問題就是,是該抓住時機眼下出手,還是等待房價進一步下滑?
但如錯過時機,等到一眾地產商「以價換量」策略達成,
資金壓力緩解,房價重新上揚,豈不悔之晚矣?


我曾於一財經場合遇到一位地產商,
在內地西部某大城市開發商品房項目。
談及內地地產調控,加上「如火如荼」的保障房建設,
會不會對項目銷售產生影響?地產商微笑稱並不擔心。
她舉例道,該市某保障房項目,
選址在市郊區幾條高速公路交匯處附近,
不僅僅周圍毫無配套設施,
而且出入市區也很不方便。
另外中國人有好「面子」的問題,
因此只要是能儲得起錢購房的人,
仍然會去購買商品房。

而出於無奈而要去住保障房的人,
未建保障房時也不會買房。


*政府的雙重身份*

而另一條她未說出來的原因,
在於內地許多地方政府收入的
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向地產商賣地的收入。
地產商經營不佳就會少買地甚至不買地,
地方政府就少了很大一塊的財政收入,
收入少了,自然也會影響到保障房的建設投入,
到時恐怕難免在統計上做做文章,交差過關。


中央政府要調控樓價,而地方政府不希望樓市寡淡;
政府一方面制定規則,一方面又參與遊戲,
這種雙重身份的錯位似乎已經注定了
樓市調控的尷尬不可避免。
而在內地現有的土地制度之下,
樓市調整的真正出路又在哪裏呢?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奧尼爾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奧尼爾.jpg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
(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
董事長吉姆•奧尼爾
(Jim O'Neill)
上週就動盪的歐洲市場、
成長型市場的魅力以及對
股市的預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巴倫週刊》:
你認為歐元危機會以怎樣的形式發展?


奧尼爾:
我們或是需要減少成員國的數量﹐
或是加大融合的力度。
這並非一次信貸危機﹐
而是一場有關歐洲貨幣聯盟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結構和領導力的危機。
這和婚姻一樣﹐只有當某方面出問題時﹐
你才能判斷出其牢固程度。
無論《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Maastricht Treaty)的具體標準是什麼﹐
各國還是成功地加入了歐盟﹐
有關經濟增長和穩定公約的具體規則並未發揮作用。
歐洲國家需要更多真正的融合才能
把歐盟變成類似歐羅巴合眾國
(United States of Europe)那樣的實體﹐
否則歐盟無法存續。不過﹐這並不容易。
因為很明顯歐洲各國同美國各州並不相同﹐
民眾也不會就成立合眾國一事進行投票。
一個有趣的變化是﹐
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
(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倒是在原則上樂意支持成員國脫離歐盟。

將來不也會出現任何明確的自願選擇。
在歐洲貨幣聯盟內部﹐希臘和葡萄牙可能最不夠格。
但如果你允許希臘和葡萄牙脫離歐元區﹐
那麼市場會因地中海沿岸所有國家都
有可能脫離歐元區而發生暴跌。
我不確定如果沒有意大利﹐
歐洲貨幣聯盟是否還會存在。
意大利南部的情況很差﹐
但北部的情況則不錯﹐
甚至能和德國與法國的大部分地區競爭。


《巴倫週刊》:
你怎麼看意大利新總理及其恢復穩定的措施?
市場因此恢復穩定了嗎?


奧尼爾:
我非常瞭解意大利總理蒙蒂(Mario Monti)。
我是歐洲經濟智庫Bruegel的董事會成員﹐
而蒙蒂則是該智庫首任主席。作為一名技術性官僚﹐
在所有可供選擇的候選人中﹐蒙蒂是最優秀的。
而且他的觀點非常傾向歐洲。
但一位非民選官員能否真的領導意大利支持
某些艱難的選擇?眼下我所見到的情況是歐洲央行
(European Central Bank)又一次錯失了更加積
極地支持意大利債券市場的機會。歐洲央行應該
採取更傳統的量化寬鬆政策﹐它必須更積極地介
入歐洲的核心地帶。歐洲央行具有獨立性且從原
則上保護這種獨立性是件好事﹐但如果歐洲貨幣
聯盟不復存在﹐那麼歐洲央行還有什麼獨立性需
要保護呢?今年8月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
在危機前干預匯市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瑞士央行打壓瑞士法郎幣值並聲明說他們會動用
無上限資源的做法收效明顯。瑞士法郎下跌了20%﹐
當然瑞士央行幾乎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讓我驚訝
的是歐洲央行竟然沒有類似清晰的目標。
如果歐洲央行任由意大利債券市場自行發展﹐
人們擔心的銀行業問題將會變得更糟。
比如美聯儲(Fed)就不會以堅持原則為由任由事態發展。


《巴倫週刊》:
歐洲貨幣聯盟得以存續的幾率有多大?


奧尼爾:
在未來五年的時間里﹐
歐洲貨幣聯盟還將繼續存在﹐
但前提是意大利沒有脫離歐元區。
但歐洲貨幣聯盟的前路坎坷。
意大利是歐洲核心地區的一個大型經濟體﹐
意大利北部的競爭力幾乎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
沒有意大利﹐歐洲貨幣聯盟就不存在﹐
因為德國企業堅持意大利必須留在歐洲貨幣聯盟內。


《巴倫週刊》:
投資者又該如何在歐洲市場賺錢?


奧尼爾:
你所投資的對象是評級甚高的歐洲各國政府﹐
尤其是德國。更為有意思的一面是股票市場。
在過去兩週內﹐歐洲市場和全球股市對歐洲
債務問題的敏感度大大降低。現在股價相當便宜。
你要稍稍往前看﹐假設我說的是正確的﹐
並相信會有解決方案﹐歐洲貨幣聯盟能夠存續﹐
未來歐洲股價會大幅回升。


你必須要考慮到希臘發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
如果不發生重大違約﹐
希臘是無法贏得當前的挑戰並挺過更多的財政緊縮。
明年一季度末前可能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我不確定希臘是否會退出歐洲貨幣聯盟﹐
但我認為希臘違約的後果是可控的。
我也不認為葡萄牙發生債務違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阿根廷當年的情況就是一個參照:
2002年阿根廷貶值比索併發生債務違約。
接下來近兩年的時間內﹐阿根廷的情況繼續惡化。
有人擔心這會影響週邊市場﹐
但實際情況是各個市場都在反彈﹐
尤其是巴西。當然﹐阿根廷股市的表現也很好。


《巴倫週刊》:
讓我們換個話題。你發明瞭“金磚四國”這個詞﹐
指的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奧尼爾:
我是發明瞭“金磚四國”這個詞。
它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
政治領導人創建的金磚四國俱樂部是我從未料到的。
順便說一句﹐他們還沒有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會議。
創建獨立的金磚四國基金的想法純粹是一個意外所獲。
但金磚四國還不夠。
一年前﹐我發明瞭“成長型市場”這個詞﹐
因為我的新工作是擔任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我震驚於退休基金對世界的看法有多保守和謹慎﹐
此外﹐儘管“金磚四國”這個詞已經很流行﹐
人們仍然把新興市場視為災難。
他們的看法大錯特錯。
發明這個詞的目的就是要幫助高盛資產管理公司的
5,000名員工認識到世界在出現怎樣的變化﹐
並通過他們﹐讓我們的客戶也認識到這一點。

成長型市場的八個國家包括金磚四國﹐
還有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和土耳其。
這八個國家每個都佔了全球GDP的1%或更多。
這就是成長型市場的定義。本世紀的第二個10年﹐
這些國家總的GDP將增長16萬億美元﹐
比美國和歐洲加在一起多了約一倍。
當他們在推動世界經濟時﹐
人們為什麼還要稱其為新興市場呢?
正因為如此﹐我將這些國家稱為成長型市場。
你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看待新興市場了。


至於人均GDP﹐有些國家確實屬於“新興”範疇。
顯然﹐由於財富因素﹐這些國家不同於七大工業國(G7)。
但有些國家並不比G7差很多。目前﹐
韓國人均GDP為兩萬美元﹐巴西為1.5萬美元。
如果你等到這些國家像G7一樣富裕的時候﹐
就已經失去了投機機會。
如果這些國家會像G7一樣富裕﹐
下一個10年他們將是最好的投資。


《巴倫週刊》:
他們沒有受到歐洲危機的影響嗎?
那些為項目管理提供資金的銀行又怎麼樣呢?


奧尼爾:
其他很多金融機構和私募股權人士應該將這視為一個機會。
對於成長型市場和世界其他地方來說﹐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國。
而中國的情況取決於通貨膨脹。最近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
中國當局從一定程度上對本土銀行借貸放鬆了控制﹐
特別是對小機構的控制。這對中國來說無疑很重要﹐
中國在成長型市場的發展中佔主導地位。
土耳其是最容易受到歐洲銀行業問題沖擊的國家。
但歐洲危機是一場北大西洋危機﹐而不是一場全球危機。


《巴倫週刊》:
你認為中國的增長情況會如何?


奧尼爾:
未來12個月﹐金磚四國以美元計算的經濟總值將增長2萬億美元。
這相當於又產生了一個意大利﹐不過﹐
如果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不斷飆升﹐
則不會實現這樣的增長。
最近最重要的新聞是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非常有趣的是中國股市又經歷了一次大幅飆升。
如果明年一季度之前中國無法將通貨膨脹率控制在4%以下﹐
將越來越難以保持7%、8%或更高的增長率。
他們今年的問題不是歐債危機。
很多國家的通貨膨脹看來開始回落﹐
這個事實無疑是好消息。有點奇怪的是﹐
歐洲危機帶來了額外的好處﹐
這是因為危機幫助拉低了大宗商品價格。


《巴倫週刊》:
那麼﹐中國是否實現了軟著陸?


奧尼爾:
現在下結論還有些為時過早﹐
但過去一個月的證據明顯支持這一觀點。
下個月的通貨膨脹就可能輕易地再降一個百分點。
這樣﹐下個月的通貨膨脹就會降到5%以下。
如果在下個月中旬之前出現我所說的這種情況﹐
中國股市將早已經進一步大幅飆升了。


《巴倫週刊》:
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況會怎樣?


奧尼爾:
歐洲已經處於衰退之中。儘管如此﹐
我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接近4%。
我在這個行業就要滿30個年頭了﹐
期間增長率一直是3.6%。
如果全球經濟增長接近4%﹐
就可以證實歐洲並不是推動世界經濟或世界市場的動力。
我認為﹐股市牛市開始於2009年﹐開始於後危機時期﹐
主要是因為金磚四國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因為他們﹐世界經濟增速才接近4%。
如果在中國、金磚四國和成長型市場的推動下﹐
明年的世界經濟增速接近4%﹐而美聯儲政策相對寬鬆﹐
那麼股市只有在持續不斷的壞消息的打壓下才會下挫。


《巴倫週刊》:
美聯儲會認為有必要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嗎?


奧尼爾:
美國今年7月和8月的經濟狀況要好於很多人的預期。
不妨看看美國最近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
回顧我大部分職業生涯﹐這是個很好的指標。
我認為美國的經濟增速將在2%至3%之間。
如果美國政府針對房地產市場推出一些舉措(看似很有可能)﹐
美國的經濟增速可能會再次超出常規趨勢﹐躍至3%以上。

與目光狹隘的歐洲形成喜人對比的是﹐
美聯儲清楚地知道自身偏向:
如果美國重現7月曾短暫出現的疲態﹐
它就會求助於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
但我不確定目前是否有這個必要。
為了印證美聯儲的偏見有多強烈﹐
你大可以想象﹐美聯儲可能會把名義GDP目標設定在4.5%或5%﹐
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率目標是2%﹐實際GDP目標為3%。
這對市場來說將是非常有力的支撐。在我看來﹐
未來六個月內﹐美聯儲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幾率是50%。


《巴倫週刊》:
再回頭說說股市吧。


奧尼爾:
不管是發達市場、成長市場還是新興市場﹐
股票估值看起來都相當低。當然﹐
這表明投資者看法悲觀。
我喜歡關注一年期預期市盈率﹐
通過這個指標我可以瞭解市場的趨勢。
美國股市的一年期預期市盈率目前不到12倍。
歐洲所有單一股市的一年期預期市盈率都是個位數。
中國不到10倍。只有印度和印尼兩國的股票看起來不那麼便宜。
一個更為保守的指標是平均週期調整後市盈率(CAPE)。

在主導世界股市的15個國家中﹐
大部分國家目前的CAPE都比長期CAPE低30%到60%。

在任何一個特定時期﹐
股票風險溢價很可能都是瞭解以五年
為一個週期的股票形勢的最佳指南。
目前﹐這一數字約為過去30年均值的兩倍﹐
部分原因在於金磚五國(BRICs)的增長。
在債券實際收益率如此之低的情況下﹐
股票風險溢價創出紀錄。在我看﹐
這說明未來五年股票風險溢價將再次大幅降低﹐
而這種情況將僅出現在債券收益率大幅上揚或
股票表現極好(後一種的可能性更大)的時候。


《巴倫週刊》:
從現在到年底之間這段時間﹐股市的表現會如何呢?


奧尼爾:
目前看﹐有三大問題。
中國內地通脹情況的改善讓中國股市
處於升勢的幾率越來越大。
在美國股市方面﹐我認為美國國會
超級委員會那幫家伙不管怎樣會弄出個東西交差的。
這對美國股市上漲也是個利好消息。
至於歐洲﹐在徹底解決希臘債務違約問題之前﹐
人們仍會在股市上躊躇不前。三大股市中﹐
有兩個都表明形勢即將好轉。所以說﹐
讓市場下跌很難。市場上有這麼多資金﹐
而人們卻如此悲觀。全球股市將再漲20%至25%。


《巴倫週刊》:
在一切問題都高度相關的情況下﹐你應如何投資?


奧尼爾:
很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中國與美國的關聯度沒有那麼高﹐
這也是為什麼投資者對投資中國應該持更開放的態度。
其次﹐人們要麼須關注不同的金融投資工具﹐
要麼就得尋找有真正特色的市場。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里:
人人都很偏執﹐人人也都知道自己能失去什麼。
為了能最終回報客戶﹐
你必須遠離很多所謂的市場基準指標。

另外﹐可在一定程度反映我個人一貫偏見的是﹐
外匯市場是擺脫這種相關資產市場理論的好方法。
看看過去三個月瑞士法郎的情況吧。該貨幣估值過高﹐
而且已經達到了一種極端的水平﹐
很明顯瑞士當局會採取措施扭轉這種走勢。
另外﹐美元兌日圓匯率也將出現大逆轉。
當投資者意識到美國經濟不會繼續走弱時﹐
市場就不會希望繼續持有日圓。


《巴倫週刊》:
除此之外﹐你還希望投資點什麼呢?


奧尼爾:
中國股市﹐因為中國股票的估值的確很有吸引力﹐
在經歷了艱難的12個月後﹐中國股市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在成長型市場中﹐我最不喜歡印尼。
我不認為印尼股市的波動幅度像人們想的那麼大﹐
今年到目前為止﹐印尼股市仍處於上漲狀態。
根據定義來看﹐歐洲金融股似乎非常便宜﹐
特別是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 Europe)成員的金融股。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11/11 15:34

在今年境內外複雜的經濟環境下,
2012年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勢如何?
在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
年底即將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稱為
「關鍵的決策時刻」。


*最高規格*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
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
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
同時也是每年級別最高的經濟工作會議。


每年參加該會議的人員不僅包括黨中央、國務院、
全國人大、政協的領導,
還有個地方和部委的主要負責人。雖然是經濟會議,
由於其重要性,所以軍隊各大區、
各軍兵種的負責人也會參加。


在會議定調後,次年年初便會出現被媒體
命名的「中央一號檔」。
筆者了解到,最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是在1994年召開,當時的基調是加快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此後的每年間,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和「五年計劃」的不斷落實,每一年的主題
都體現了當時決策層的宏觀思路。


在朱鎔基任國務院總理時期,
關注重點為積極財政政策、
國有企業改革、改善宏觀調控、
擴大內需和實施和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
在溫家寶任總理之後至今,分別為鞏固宏觀調控成果、
繼續搞好宏觀調控、繼續穩健財政政策、
實施從緊貨幣政策、保增長促發展、從保增長促發展、
從保增長到促轉變和改善宏觀調控,
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可以看出,隨著每一次會議精神的變化,
中國的決策層已經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中
逐步穩健地掌控了經濟發展的脈絡。


*智囊稱或許討論金融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稱,中國社科院經濟所
宏觀室主任張曉晶所在的課題組通常以快報的
形式給中央以政策建議。張曉晶認為,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肯定會討論金融風險的問題,
但是未必在最後的措辭中出現。


目前中國社科院正在加緊編制國家負債表。
該負債表,已經把全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負債,
以及各行業企業的負債列入。目前初步測算的結果是,
以上部門全部負債佔國內生產總值
(GDP)約60%-80%的水準。


根據中國社科院課題組的最新預測,
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在8﹒4%-8﹒5%左右,
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為4%左右。
此比中國社科院10月秋季報告的2012年經
濟增速在9﹒2%,物價漲幅在4﹒6%的水準,
均有所降低。


社科院相關人士稱,根據目前預測的明年經濟數
字,2012年的宏觀政策以穩定為主,在實施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整體不變時
,實施結構性優化,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為此,2012年的經濟目標仍可確定為8%,
而物價目標可以定為4%。


*宏觀猜想*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歐美經濟的不斷疲軟,
在2012年促使全球經濟發生二次探底的風險
不斷加大,基於此,中國經濟目標增速如果放緩
也是意料之中。此前央行發布報告稱,下一階段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根據金融機構穩健
經營狀況和信貸政策的執行情況對有關參數進行
適度調整。據悉,在這份報告中,有另個措辭有
所改變,第一個是加入了「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
調」;第二個是將「把穩定物價總水準作為宏觀
調控的首要任務」進行了淡化,並提出「加強系
統性風險防範」。


筆者認為,央行的措辭變化反應了決策層對於當
前經濟環境的思考,而宏觀經濟首要任務的淡化
則顯示了中央對於明年經濟工作重心的轉變。或
許,「維穩」的物件不再是物價水準而成為經濟
增速下的系統風險。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沒有不需要成本的經濟刺激政策。
乍看之下,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成本似乎很低。
2009年財政赤字總額佔GDP的3.1%,2010年為2.6%,
相比之下,美國這兩個年份分別為12.7%和10.6%。
但真實情況是,中國付出的代價遠高於此。


中國應對危機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銀行貸款,
而不是中央政府債務。
在其中許多貸款都很有可能變為壞賬的情況下,
到頭來的成本還是會出現在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


癥結在於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
在巨額投資基礎設施的兩年期間,
欠下了大批債務。


目前有關其欠債規模的最可靠數據來自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
銀監會估計,截至2010年年底這些平台的借款
總額是1.4萬億美元,央行曾經暗示這個數字
最高可能達到2.2萬億美元。


這些數字很大,但也不是特別大。
首先,並非全部貸款都會淪為壞賬。
據銀監會2010年夏季的另一篇研究報告指出,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所借貸款中,
有26%存在嚴重問題。
將這個比例乘以央行估計的更高貸款餘額數字,
則可以粗略估計出,不良貸款總額為5,720億美元。


大膽假設這些不良貸款全部打了水漂,
5,720億美元也僅相當於中國2010年GDP的9.7%,
仍舊低於美國的比例。考慮到中國中央政府債務水平低
(2010年年底佔GDP的17.7%)、經濟增長速度高,
以及資產負債表上還有大量資產,
這些成本看上去還是處於可控範圍。


在不太可能發生債務危機的情況下,
真正要問的問題是:誰來買單。
由於地方預算已然緊張,
面臨更高償債成本的地方政府,
將不得不擠壓公共服務方面的開支。
第二個選項是政府所控制的銀行業。
中央政府不會任由銀行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
只要政府設定的存貸款利率繼續維持高息差,
那麼銀行應該就能得到足夠的緩衝應付過去。


基本可以肯定,長期以來承受重壓的中國家庭,
將以某種形式為大多數成本買單。
實際負利率給中國家庭儲蓄造成的隱性稅負,
在眼下還沒有告終的跡象。
這是讓中國經濟朝著國內消費實現再平衡的又一障礙。
在受到政府和銀行雙重擠壓的情況下,
就不用指望中國家庭會購物消費了。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市盈率看美國股市

—從市盈率來看,當前美國的股價被低估了37%。
但若稍微改變一下市盈率的計算方式,
卻又發現股價被高估了25%。


市盈率是價值投資的基礎。
本文將指點讀者看明白某些對市盈率自相矛盾的解讀,
從而幫助讀者決定究竟是該買進還是該賣出股票。


市盈率的計算方法是是用上市公司的股價除以
該公司當年的每股收益率。
該指標可以衡量出投資者為這家公司所創造的
價值支付了多少錢,有助於迅速瞭解整個股市的大致情形。


9月16日,標準普爾500指數收於1216點,
其成份股在過去4個日曆季度的實際收益為每股83.87美元。
據此計算,該指數的往績市盈率為14.5倍。


這與歷史平均水平恰相一致。
根據美國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的一項研究,
在1872年到2000年間,美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正好是14.5倍。


依此判斷,投資者可以按需適當買進,但不要太過貪婪。
另一種計算市盈率的方法是使用「營運收益」,
而不是監管者定義的收益。


標準普爾公司(S&P)的高級指數分析師
霍華德西爾弗布拉特(Howard Silverblatt) 說:
「法律並沒有規定營運收益應該怎麼計算。
而且,怎麼計算只是一個原則問題,
我關心的是上個季度那些產品幫我賺了多少錢,
而不是我如何為它們融的資。」
標普公司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編制者。


以營運收益計算,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市盈率為13.4倍,
而1988年以來美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是19.1倍。
不過當前的估值是不是真的很低還很難說,
因為營運收益的歷史記錄時間太短,
泡沫成分太多,因而也就不太可靠。


另外,計算市盈率還可以使用預期收益。
華爾街分析師預計,
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今年的營運收益將創新高,
並將明年的收益預期上調了14%,
因此按營運收益計算的2012年預期市盈率僅為10.9倍。
不過值得懷疑的是,
儘管近來各種跡象顯示歐洲可能再度陷入金融危機,
而美國經濟復蘇腳步又出現停滯,
但分析師們的樂觀預期卻幾乎沒有改變。

西爾弗布拉特說:
「我認為這些預期太高了。感恩節後,
分析師們會重新調整模型,
到時候2012年的收益預期有可能會被大幅下調。」


簡單的往績市盈率
(按此指標衡量,當前股價處於正常水平)
至少是基於已知的收益計算出來的,
因此在判斷股價是否過高時,這個指標還比較好用。
但是它有一個缺陷:如果去年的收益相當高而且不可持續,
那麼由此得出的市盈率就會大幅偏低。


一個補救方法是利用過去多年收益的平均值。
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主張使用過去10年且經過通貨膨脹調整的收益數據。
他計算出來的「經周期調整的市盈率」是20.8倍,
而自1881年以來的市盈率平均值是16.4倍。


從席勒的計算結果來看,當前股價有些高了,
這與另外一個指標顯示的結果相符。
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
當前企業的稅後收益與員工工資之比已接近歷史高位。
根據過往的經驗,這通常意味著收益將出現大幅下滑。


歷史是否會重演尚不確定,因為同過去相比,
如今美國企業將更多賺錢的業務放到了海外。
「政府數據似乎可以看作是一個警訊,」席勒說。


這個時候必須要謹慎行事,
不過也沒必要從股市倉皇出逃。
席勒認為,算上股息,
美國股市經通貨膨脹調整後長期回報率為每年4%,
比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高出1倍。


而且,根據聖地亞哥的基金管理公司
布蘭帝投資伙伴公司(Brandes Investment Partners)的研究,
當前價值被低估的股票與價值被高估的股票之間的
差距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大。

該公司研究顯示,
市盈率排在倒數10%的股票的價格比40年前至少便宜了20%。
過去,當差距如此之大時,
市盈率低的股票會在接下來5年中有強於大盤的表現。


增持低市盈率股頭寸的方式之一是
投資於WisdomTree盈利指數基金
(Wisdom Tree Total Earnings Fund)。
這隻基金選股時會考量上市公司的收益,
按照其標準入選的個股,市盈率都低於平均水平。
另外一隻直接將低市盈率和其他價值衡量標準
作為選股標準的基金Wisdom Tree大型資本成長基金
(Wisdom Tree Large Cap Value Fund)也值得推薦。
另外還有一隻更加關注市盈率的基金:
Russell低市盈率交易所交易基金
(Russell Low P/E exchange-traded fund)。


就個股而言,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分析顯示,
至少有81家涵蓋各個行業的大型美國公司的市盈率
(按監管機構確定的往績收益計算)在個位數水平。


所有這些公司股價之所以便宜都是事出有因的:
投資者們對其增長前景感到擔心。
不過根據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研究,
從1989年至今,市盈率低的股票的表現明顯好於市盈率高的股票。


市盈率低且分紅誘人的上市公司包括
美國禮來公司(Eli Lilly)、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微軟(Microsoft)、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和
美國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
(Archer Daniels Midland)。
就算上述公司的股價沒有迅速上漲,
平均3.7%的收益率大概也足以讓人欣慰了。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結業績期 增長四大關卡

大市波動,集中應戰,忽爾業績期已過。
手下征騎四出,觀察業績發布。
整體而言,公司成績差於預期,佔比較多。
盈利之數,主要受數大關卡左右,
從是次業績看來,要過關殊為不易。
不妨總結經驗,記存在案,
可減低以後失算的機會。

 

第一關是營業額。
營業額與盈利的關係,尤如食物之於營養。
飲飽食醉,自然可以深究,所食之物,
是否具足夠營養、是否均衡云云。
可是如果無東西到肚,萬事俱休,
肯定營養不良。
縱覽一眾公司,未能穩渡首關者,
可以藥業股為例。藥股原為國策先鋒,
但後因控制通脹之名,用以祭旗。
藥價受壓,即使銷量維持或上升,
仍難以支持昔日增長,盈利倒退。
另品牌受損股,如霸王(1338),
銷量腰斬,由盈轉虧,不在話下。
以後遇有政策大幅扭轉,
或主力產品受創股份,
宜先暫避其鋒。

 

第二關是毛利率。
毛利乃銷售額減銷貨成本,通脹環境下,
原材料、工資上升,在所難免。
眾內需股,如飲食、日用品公司,
符合大勢,營業額升幅仍勁。
雖然阿爺常召去訓誡,尚可藉轉包裝、
推新品,暗地加價。部份則小做小蝕,
集中賣貴品,來保毛利。
但逃過初一,難避十五,石油、食材價格急升,
計入包裝、運輸,營業額增長部份,起碼又是腰斬。
部份化工股,則為原材料波動性所傷。
因其營運所需,會囤積物料,
如果材料價一口氣上升,貴買貴賣,
亦無不可;最怕高價追料後,
價格急回,產品亦隨即割價。
兩頭受創,傷害最大。
上述兩類股,雖暫時受困,
然而順從大道,只要物價回順,
仍有可為。正好趁新近逆境,
評比管理層頑抗能力,
作為日後買入的依據。

 

第三關是其它營運成本。
這包括廣告開支、租金、利息等,
屬管理層較有能力掌控的範圍。
此項不少公司績效甚佳,
尤其對自家品牌具信心者,
毅然大刀闊斧剪廣告、搬平舖,
在毛利下跌中,扳回一城。
財務費用方面,內地資金成本上升,
高負債者難免受壓。
過度膨脹,尾大不掉的,都會在此卡住。
經此一關,公司之間的相對優劣,更覺分明。

 

最後一關是稅項,
較為鬼祟,盈利預測失算,多由於此。
企業於內地營商,向有稅務優惠,
如「兩免三減半」一類。
時至今日,大半到期,
且有「城市建設費」等諸般新猷,
稅率固升。雖然部分地方政府,
有交稅越多、退稅越多的奇怪做法,
但補助不應當作恆例。臨門一腳,
稅率相差一成,對盈利影響甚大,
所以在估算時,最好從嚴處理。

 

去年業績,公司多挾海嘯反彈之勢,
增長動輒數十巴仙,視作等閒。
各種動人故事,應運而生。
此番業績,正好推敲虛實。
如故事實現,績優息佳,固然可喜;
業績不濟,公司卻「改寫歷史」,
將原有故事輕輕帶過,則萬萬不可再買。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池有市場  買賣差價窄

201109121028.jpg  

滙豐散戶黑池在政府及監管機構壓力下最終夭折,
其存在價值亦為市場廣泛討論。據本報統計,
交投活躍股份中,經包括黑池等平台場外對盤的交易,
最多有四分三以港交所(00388)限定價格的中間價促成,
反映追求更佳價格為投資者轉投黑池的一大動力。


有業界人士分析,這正好解釋為何面對市場極大爭議,
港交所仍研推收窄買賣差價的建議,以維持競爭力。


根據《經濟通》提供的股份成交紀錄,
本報統計於7月19日至26日6個交易日期間,
建行(00939)、工行(01398)、中移動(00941)、
滙豐(00005)及中銀香港(02388)5隻交投活躍大藍籌的成交,
發現X盤(即來自同一證券行的非自動對盤交易)佔成交比率,
介乎2%至16%(見表)。


5藍籌X盤成交 逾半價位較佳
驟眼看來,黑池似乎並未威脅到交易所;但值得注意的是,
X盤比率最高的建行及工行,其價差亦最闊,
分別為16及17點子,反觀滙豐及中移動的價差僅約6點子。


若觀察X盤的成交價,投資者取向更明顯。
上述5股中,價外X盤佔X盤宗數約為49%至75%,
反映一半至四分三的投資者透過非自動對盤以較佳買賣價完成交易。
舉例說,當建行的買入及賣出價分別為6元及6.01元時,
投資者會試圖以6.005元的價格在場外對盤。


陳家強:向散戶開放須審慎
買賣差價是交易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
港交所交易科主管戴志堅早前便指出,
部分恒指成分股的差價高達20點子,
影響到交易成本,因此會積極研究收窄差價,
但不擬「一刀切」處理,相信會從流通量較大、
股價10元以下而差價較闊的股票着手。

既然黑池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有關方面為何喊停滙豐散戶黑池?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接受本報專訪時,
承認大戶黑池存在有其合理性,
但強調當黑池以散戶為對象時,
監管必須更為謹慎。
「我們明白大戶有需要匿名做交易,
但這或會造成透明度不足,
所以我們要求在場外做完後,
一定要公開價格。而散戶黑池則是另一個問題,
它會將黑池本身的監管問題明顯化,
市場的流通量亦會更為分割……
我們並非反對黑池,但它應該只供大戶使用。」
陳家強如此說。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9111135.JPG  

富人總比窮人自私

最近網上冒出了很多文章,
引用一份研究報告稱富人沒有窮人善良。
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是:
「富人與窮人的區別:不如窮人善良」。


該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
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er)在
接受MSNBC電視台採訪時說,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
收入低的人都表現得更容易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更加遵守社會行為規範,也更具有同情心。
我可以引用茶黨(Tea Party)精神領
袖安.蘭德(Ayn Rand)的一句話來形容之:
「正是那些人類想生存下去應放棄的利他主義美德。」


不過,這份報告也有很多可待商榷之處。
正如其中一位研究人員所指出的,
「針對收入和助人行為的研究總是會有點彼此混淆。」

首先,克特納的這項研究
由邁克爾.克勞斯(Michael Kraus)、
保羅.匹夫(Paul Piff)和克特納合作完成得出結論認為,
窮人更加「關注周邊的環境」和「其他事物」,
也就是說他們更注重身邊的人。
相反,富人則更「關注自身」。

報告稱,原因在於窮人行事更依靠別人
(工作中的領導、政府政策等),
而富人的生活則「更加個人化,不受別人約束」。


該報告認為,兩類人對現狀的看法也大不相同。
窮人相信自己窮是因為環境原因,
而富人多相信自己的財富來源於個人努力。

我的問題是,既然富人不喜歡參與調查研究,
那怎樣去證實這個結論呢?


舉個例子,研究人員錄了兩組錄像,
對象都是兩個分屬「不同社會地位」的人,
拍攝對象也不知道自己會被錄像。
然後發現「社會地位高的人表現出了更多的
非語言形式的心不在焉的行為,
比如不時看手機或是在問卷上塗鴉;
社會地位低的受訪者則表現得更願意與人溝通,
眼神交流、點頭和微笑的動作都更多。」

換句話說,社會地位高的人太忙了。
不過「社會地位高」如何界定並不清晰。
一定要很有錢麼?
那麼「有錢」又怎樣界定呢?

另一項測試中,學歷為高中畢業的人
比起大學畢業的人更能準確地根據別人的
面部表情判斷對方的情緒。

還有一項調查讓人們思考自己所處社會地位是高還是低,
結果發現認為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
表現得更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這些或許都是很高端的科研活動,
研究結果可能也是完全準確的。
而且,這些研究與人們認為富人貪婪
自私高高在上的成見也非常相符。


但是除非我看到了有真正的富人
參與的更廣泛的調查結果,
而不是那些自認社會地位高的人的意見
,否則,我會對富人階層是否「不如窮人善良」
保留自己的意見。

你呢?你認為這項調查的結果準確麼?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經濟的黑暗十年


未來十年是什麼樣?
險惡的政局準會讓經濟問題比今天還要糟糕得多。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
羅伯特里伯曼(Robert Lieberman)
今年早些時候在,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志上撰文稱,
「美國經濟似乎正在走向崩潰」。


喬希羅金(Josh Rogin)日前也在《外交事務》雜志上撰文警告稱,
「這一仗還沒完:你是不是覺得沒完沒了的債務上限談判醜陋不堪?
其實國會的爭鬥並沒有結束,不過是剛剛熱身呢。」
等今年秋季休會期結束,議員們重返國會時,
「還有八場外交政策戰要打」,經濟復甦會受到進一步拖累。


8月初標準普爾公司(S&P)下調美國信用評級,
股市單日下跌513點,經濟陷入二次衰退,這些都是例證。


另一名外交政策專家詹姆斯陶布(James Taub)警告稱,
透過債務上限協議,我們看到的是茶黨(Tea Party)
對美國國力的可怕設想。我們將面臨一場災難。

陶布寫道,「只有槍炮,沒有黃油……
國庫裏的錢一股腦地全充作軍費……
當前許多美國人都希望政府少干預國內事務,
尤其是少插手海外事務,
而剛剛達成的債務協議卻讓保留美國龐大的國防預算成為可能,
至少,如果國會共和黨人條件能夠得到滿足,國防預算會有望保留。」


號稱共和黨內達斯維達(Darth Vader, 為《星球大戰》中的人物,
是一個具有矛盾色彩的人──譯者注)的
米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就在幹這個,
他一心要阻止奧巴馬(Obama)連任總統,
卻刻意忽略與之相伴的負面影響──扼殺經濟復甦。


麥康奈爾已經在蓄意破壞新成立的
國會債務問題「跨黨派超級委員會」,
他宣稱只任命簽署格羅弗諾奎斯特(Grover Norquist)
「不徵新稅」承諾書的共和黨人。


經濟學家警告稱,如果沒有新的稅收收入,
經濟復甦是不可能的,所以未來還會有更多僵局出現。


但問題不僅限於非民主黨人的那些險惡承諾。
美國確實「正在走向崩潰」。看看民主共和兩黨吧:
民主黨缺乏強有力的領導,
共和黨和茶黨則信奉怪異的熊彼特理論(Schumpeterian),
認為只有摧毀經濟才能拯救美國,
才能為無政府主義以及崇尚自由市場的
里根經濟思想(Reaganomics)的復興鋪平道路。

 

政治危機把經濟拖入泥潭
伙計們,政客們真的是無法無天,
完全沒有管理經濟的能力。
他們的經濟政策不合理,
甚至可以說,他們在經濟問題上既無知,
又短視。

難怪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8月初時一天就暴跌513點。
也難怪專家指出了高科技股的市盈率問題,
警告稱新興市場經濟體可能會出現新一輪互聯網泡沫破裂、
二次衰退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大跌,
歐洲則會面臨無休無止的債務問題。


簡言之,我們將迎來一場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媲美的完美風暴。
當年災難性的政治狂熱延長了大蕭條持續的時間,
讓美國經濟捲入影響深遠的全球性問題中,
正是這些問題催生了非理性的時代思潮,
引發了世界大戰。


在過去十年裏,我們曾預見了2000年的泡沫破滅、
2008年的金融市場危機以及2009年曇花一現的牛市。
現在看來,歷史學家今後在回顧2011年到2020年這一歷史時期時,
很可能會將其稱為「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十年」,
這十年會比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還要糟糕。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政客們卻不願正視。

今年年初我們曾作出十項預測,
預計將發生一連串事件,等到量變轉化為質變,
美國會被「創造性毀滅」浪潮所吞噬,最終,
我們「過於貪婪而不容倒閉」的貨幣和銀行體系,
還有我們為超級富豪和腐敗政體服務的資本主義都將受到重創。


近期的債務上限協議為人們敲響了警鐘,
預示情況在長期內可能會大幅惡化。
我們將迎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新內戰,
一方是特殊利益集團和超級富豪,
另一方則是中產階級和弱勢群體。
這場耗資靡費的自相殘殺將進一步削弱美國的世界超級大國地位,
敵人們該幸災樂禍了。所以大家繫好安全帶吧,
今後一些年,情況會越來越糟。

下面我要提出十項最新年度預期,
對今後十年逐年進行展望。
未來十年將是有產者和無產者展開經濟戰的十年,
令美國從內部土崩瓦解的三種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也絕無妥協餘地。
貧富差距、貪婪、權利和敵意都如此根深蒂固,根本不可能妥協。
只有像1929年那樣出現大災大難,資本主義和民主制統統崩潰,
經濟墜入地獄,美國才不得不進行徹底改革。


看看今後十年都會發生些什麼吧:


2011年:華爾街超級富豪統治華盛頓
過去三十年,所謂的民主國家美國一直控制在保守派手中,
從列根(Reagan)到奧巴馬都是如此。在這種背景下,
連「進步的」的聯邦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去年也
做出一件讓美國人神經崩潰的事。
最高法院推翻了長期以來一致沿用的判例,
讓富有老闆掌控下無生命的公司擁有與有生命的公民同等的權利。
在筆者當年就讀的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
憲法課堂上,這項裁定會被判為不及格。

 

2012年:超級富豪在政治體系中的絕對權力得到鞏固
聯邦最高法院的荒謬裁決讓政治賄賂成為合法行為。
現在,數十億美元經游說者之手進入政客的口袋裏,
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確保每個政客都按超級富豪的意志來投票。
誰有錢就是老大。美國不再是一個民主制國家,
甚至連財閥制國家也算不上。
如今,美國中產階級正迅速淪為第三世界的窮人,
而富人則越來越富,超級富豪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穩步擴大。
現在看來,誰是2012年大選的贏家並不重要,
因為金錢腐蝕了一切,在這個對說客和富有捐款人偏愛有加的體系中,
奧巴馬已經成了任人擺佈的傀儡。

 

2013年:五角大樓加緊發動全球商品戰
布殊(Bush)總統當政期間,
《財富》(Fortune)雜誌曾對五角大樓一篇機密報告進行了分析,
該報告預計「氣候將迅速發生徹底變化,
會成為所有國家安全問題的根源」,
「大規模乾旱讓耕地變為沙漠,森林化為灰燼」,
數十億新增人口為全球帶來不安定因素。此外,
「到2020年,肯定會發生某種極端事件……
舊的模式可能會再次出現;戰爭將主宰人類生活」。
不願正視現實的政客們將選擇戰爭,而非協作。

 

2014年:全球人口激增,資源迅速枯竭
美國「超級富豪陰謀」從中產階級納稅人手中榨取了數千億美元。
超級富豪可不管全球每年劇增1億人口要消耗多少稀缺的大宗商品,
他們只是將其視為通過自由市場全球化致富的工具,
而根本不考慮全球人口攀升到100億會釀成怎樣的悲劇。
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耗費更多地球上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資源。
環保人士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c)曾警告稱,
「再不行動起來就遲了。科學證實,地球已經開始遭到破壞。」
假如我們現在對環保人士的警告充耳不聞,
未來會遭報應。人類無法拯救地球。

 

2015年:「鍍金時代」讓美利堅「世界帝國」崩潰
當年五角大樓預計2020年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時,
凱文菲利普斯(Kevin Phillips)也曾在《財富與民主》(Wealth and Democracy)
一書中警告稱,「多數強國在經濟實力達到頂峰時會變得不可一世,
不惜以巨大的代價發動世界大戰,結果耗費大量資源,
背負巨額債務,最終玩火自焚。」
《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
(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一書作者、
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警告稱,
認為政治進程呈季節性和週期性是在自欺欺人。

 

2016年:列根經濟思想不攻自破;舊體系開始崩潰
弗格森問道,「假如歷史進程不是周期性、緩慢漸變的,
而是不規律的呢?假如社會的衰亡無須經過很多世紀,
而是突然發生,讓人措手不及的呢?」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
《大崩潰》 (Collapse) 一書中警告稱,
「最讓人不安的歷史事實是,有那麼多文明都曾呈現出急轉直下的衰落勢頭。
確實,一個社會可能在其人口、財富和實力達到頂點後就開始走向衰亡了。」
但共和黨新黨首對歷史教訓卻視而不見。

 

2017年:中產階級革命爆發,巴菲特所在的「富有階層」失利
革命的種子多年前就播下了。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預見未來將爆發革命,
他說,「沒錯,會爆發階級戰爭,
但戰爭是我所在的富有階級發起的,贏家也將是富人。」
2016年總統大選之後,政治矛盾會引爆一場新的內戰。
收入「差距」讓泡沫破裂,經濟崩潰,
政府再度出手救助「過於貪婪而不容倒閉」的銀行,
在全國激起民憤。新一輪蕭條點燃了階級反抗之火。

 

2018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和華爾街垮台,
哥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重新生效
戴蒙說自己是「謹慎樂觀派」。他認為,
「在問題已經露出端倪,但還不算非常嚴重時,
領導人應該有勇氣從長遠角度來考慮問題,
作出果斷、果敢和前瞻性的決定。」。
而他們卻磨磨蹭蹭,根本沒有採取果斷行動。
本輪危機會引發文化革命。歷史告訴我們,
多數領袖的行為動機是眼前的個人利益,
而非長遠的公共利益。
那些接受億萬富翁讚助的政客更是如此,
個中原因看看他們的讚助人便知,除了財季業績、
年終獎和下次大選結果,這些家伙什麼也不關心。

 

2019年:全球商品戰蔓延,數百萬人喪生,數萬億美元付之一炬
超過半數的聯邦預算投入了五角大樓的戰爭機器,
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受到限制。在這種背景下,
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長以及稀缺資源的減少引燃了新的商品戰爭。
人們不得不反思,在國內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項目迅速惡化之際,
是否應該減少國防支出。

 

2020年:美國首位女總統誕生,父權制時代結束
顯而易見,父權制(從古至今男人主導世界文化、政治和經濟)已經失敗了,
它把世界帶到了毀滅的邊緣。為什麼男性統治者會失敗呢?
投資管理公司GMO(資產管理規模達1,080億美元)的負責人
傑瑞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曾預見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
現在又發出新的警告,稱男性領導者的管理風格偏情緒化,
「缺乏耐心……只關注本季度要做的事情或者年度預算」。
他認為,「應該有更多具有歷史眼光,考慮更周全、
右腦更發達的人來擔任領導者」。然而,
「我們現在的領袖是一群只考慮眼前的左腦發達者」,
所以「每次發生無歷史經驗可循的小概率複雜事件時,他們必然處理不好」,
2000年、2008年、2012年、2016年和2020年都如此。
格蘭瑟姆的研究顯示,在即將到來的後資本主義美國時代,
女性領導者將自然而然地脫穎而出。其中一項原因是,
男性的大腦構造決定了他們是短視的破壞者。
更重要的原因是,女性大腦的進化決定了她們天生就
更擅長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腦科學研究者告訴我們,
75%的男性屬於短線左腦思考者,
75%的女性顯示出較強的右腦思考特徵,能夠進行前瞻性思考,
她們更擅於考慮未來和宏觀圖景,能認識到未來的結果,
她們是維護和平的人,而不是戰爭遊戲玩家。


小結:
以上十項預測絕非玩笑,所以請理性、穩健地投資,
千萬不要輕信男性金融家、男性政客和和男性超級富豪的誇誇其談。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