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不需要成本的經濟刺激政策。
乍看之下,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成本似乎很低。
2009年財政赤字總額佔GDP的3.1%,2010年為2.6%,
相比之下,美國這兩個年份分別為12.7%和10.6%。
但真實情況是,中國付出的代價遠高於此。


中國應對危機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銀行貸款,
而不是中央政府債務。
在其中許多貸款都很有可能變為壞賬的情況下,
到頭來的成本還是會出現在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


癥結在於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
在巨額投資基礎設施的兩年期間,
欠下了大批債務。


目前有關其欠債規模的最可靠數據來自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
銀監會估計,截至2010年年底這些平台的借款
總額是1.4萬億美元,央行曾經暗示這個數字
最高可能達到2.2萬億美元。


這些數字很大,但也不是特別大。
首先,並非全部貸款都會淪為壞賬。
據銀監會2010年夏季的另一篇研究報告指出,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所借貸款中,
有26%存在嚴重問題。
將這個比例乘以央行估計的更高貸款餘額數字,
則可以粗略估計出,不良貸款總額為5,720億美元。


大膽假設這些不良貸款全部打了水漂,
5,720億美元也僅相當於中國2010年GDP的9.7%,
仍舊低於美國的比例。考慮到中國中央政府債務水平低
(2010年年底佔GDP的17.7%)、經濟增長速度高,
以及資產負債表上還有大量資產,
這些成本看上去還是處於可控範圍。


在不太可能發生債務危機的情況下,
真正要問的問題是:誰來買單。
由於地方預算已然緊張,
面臨更高償債成本的地方政府,
將不得不擠壓公共服務方面的開支。
第二個選項是政府所控制的銀行業。
中央政府不會任由銀行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
只要政府設定的存貸款利率繼續維持高息差,
那麼銀行應該就能得到足夠的緩衝應付過去。


基本可以肯定,長期以來承受重壓的中國家庭,
將以某種形式為大多數成本買單。
實際負利率給中國家庭儲蓄造成的隱性稅負,
在眼下還沒有告終的跡象。
這是讓中國經濟朝著國內消費實現再平衡的又一障礙。
在受到政府和銀行雙重擠壓的情況下,
就不用指望中國家庭會購物消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 ps 的頭像
    po ps

    評估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