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的位子透露你的個性?電影院座位心理測驗

你一定沒想過連去電影院坐哪個位子其實都暗藏玄機,有心理學家說,你的座位可以對應到一些人格特質,趕快一起來測測看吧!

這是日本心理學家Hiromi Mizuki的研究,他把電影院的位子分成這幾區,快想想自己最常坐哪一區的位子呢?

1  

先從

A區開始看起,大家都知道這個是一般認知中「視野最佳的好位子」,想要坐這個位子,通常都是很早就買票,甚至是直接使用網路訂位。心理學家說,這類的人通常有不錯的規劃能力,而且對於自己非常有自信,個性果斷,而且有遠見,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重要的事情,比較喜歡直接參與,而非從旁邊指導或者僅止於聽聽。


B區是屬於「電影院後排中間」,這個位子的視野比較寬闊,幾乎可以看到所有的人。心理學家說,喜歡坐這裡的人既想要安全感,又不想要被打擾,所以他們透過綜觀全場來得到安全感。這類的人處理事情比較理性客觀,也挺能夠保持冷靜。

C區是「電影院前排中間」,這個位子其實是整個戲院裡,最容易融入電影場景的地方,愛坐這邊的人比較喜歡熱鬧、善於交際,同時也能包容與體諒別人。


D區是「電影院中間的左右兩側」喜歡坐這邊的人通常很喜歡有「緩衝的空間」,離螢幕有一段他們所謂的「安全距離」,顯示他們需要這樣的空間。而交新朋友時,他們也希望朋友是可以讓他們感到自在的人,不希望朋友帶給自己壓力。


E區是「電影院後排左右兩側」,這個位子是一般觀念當中,倒數第二差的位子,這個地方「很斜、很後面」,通常是那些「不希望引起注意的人」眼中的好位子。心理學家說這樣子的人會想要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只不過他們沒有足夠的自信可以參與到事件當中。


F區則是最容易脖子酸的區域,位在「電影院前排的左右兩側」,很多人如果聽到只剩下這區的位子都會直接不看了,或者改訂別的場次。心理學家說,一樣的票價,卻願意容忍「極差視野」的人比較願意接受別人打擾,也比較不會拒絕別人的麻煩,跟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是比較願意退讓的。

 

一定有很多人覺得,「可以坐A區的話,大家當然都要坐A區」,這樣根本測不出什麼來。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選座位時是按照習慣的,像私就是屬於「就算A區有空位,他也要坐E區的人」,對他來說還幾準的呢,大家不妨用習慣的角度測測看吧!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補腦良方要學會

如果有人說「你的大腦保養得很好」,那是調侃你從來不用腦,
不要把諷刺當讚美;但每天有4萬個腦神經細胞衰亡是科學事實,應該怎樣保養大腦呢?


1,用它,挑戰它,教它新的事物,

例如下棋、填迷宮、學習新的語言。做教育工作相當補腦,
當你轉述知識的時候,其實在幫大腦保存知識,
同時,當信息被複述得越清晰,意味腦神經越有活力,
所以在生活中不必嫌煩重複解釋瑣碎的事,應該視為在運動你的腦細胞。


2,成為終生好學者,研究證明,

用於學習的時間越多,腦退化的機會越少。
無論是學習新課程、新愛好、或者只是旅行,大腦都會在新知識、
新環境的刺激和挑戰下保持活躍。難度越高,越能夠激活和鞏固腦神經元的連接。


3,活在當下,

把注意力集中在「現在」,無論在刷牙、還是享受親子時光,
或者散步、還是在工作學習……不要分心。
昨天的事不遺憾,明天的事不擔心,正確的思維方式是活在現在。
集中注意力需要一點自我提醒,要知道注意力不集中是導致壓力產生的重要原因。
你能掌握的只有現在,因為你只是活在你的一呼一吸之間,除此以外,
你是被大腦中的「噪音」和「混亂」奪走了注意力,這樣就是壓力的起因。
壓力增加,人就活在打或者跑的兩個極端,原始本能的狹隘狀態代替了理性,
代替了分析能力,代替了友善和愛心,處於這種狀態時,染色體的端粒會變短,
細胞的壽命會減少,衰老就會變快。有能力集中注意力的大腦處於最有活力、
最有效率和最健康的狀態,腦神經也因此更加活化,這是良性循環。


4,營養充足。

把食物僅僅用來滿足味蕾的快感是最低級的需要,食物是供應養分的重要來源,
一邊吃垃圾食品一邊還要健康是妄想,其中一種對大腦最重要的營養是奧米加3脂肪酸,
不僅能夠增強神經元傳遞信息的功能,有益血管健康,
還能幫助已經有認知障礙的人士延緩退化的速度。
《You: Staying Young》的兩位醫生作者建議每週攝入13盎司(約為360克)魚肉,
或每天食用1盎司(約28克)核桃,或每天食用2克魚油,
或者在膳食中加入亞麻籽油和富含DHA的藻類食物。


5,多吃蔬菜,

尤其是新鮮的蔬菜沙拉,不要加肥膩的醬汁。
在幫助延緩腦退化的研究中,任何種類的蔬菜比水果的效果都好,
如果一天攝入兩份或更多的沙拉(一份約為75克未烹飪的蔬菜),
發生腦退化的風險在六年之內會減少35%!


6,做氣功,包括太極之類。


西方醫學專家們認為,這種動作緩慢的武術不僅能增強體魄,
也能令頭腦變得清晰。禪定當然更能令頭腦變得清晰,禪定的時候腦筋在想甚麼?
對一般人來說,腦筋中的聲音和混亂是無法對抗的,但我們可以變得主動,
方法是不與聲音和混亂對抗,而是根本不理它們。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非就如一堆糞

是非就如一堆糞  

朋友跑來向我訴苦說她今年遇上小人來犯,對她處處針對,
也時常在Blog和Facebook發放言論把她抹黑。
她自問一向低調,待人友善,工作上做好本份,
也沒有搬弄是非說三道四...說着說着,她便淚如雨下。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是非,所以,每個人都難免成為是非圈中的主角。
當發現自己被捲入是非漩渦,有人會選擇澄清,有人會直接跟造謠者對質,
亦有人會選擇反擊...而我的態度,是盡量避開,盡量切斷與對方的聯繫。


蔡瀾先生曾經說過︰「人家的惡言惡語,像一堆狗屎,你不能阻止畜牲亂拉?
你在街上踏到了,擦乾淨繼續上路就是,難道要拿一塊石頭去扔它嗎?」


小人來犯,就像一堆狗屎在你跟前要你踩下去,你犯不着跟狗屎硬碰,
繞過它不就是了?當然,被人中傷和抹黑,心裡一定難受,
但當你選擇去處理它,你肯定流言是非一定會因此而平息嗎?
倒頭來反而越描越黑,製造更多磨擦,對事情真的有幫助嗎?


再換個角度,其實那些是非製造者本身就是一個極度負面的能量大黑洞,
你越跟他們有連繫(不管思想上還是實際接觸上),
自我能量就會被對方吞噬,到一個地步,
你會跟他們一樣變成一個負能人把負面的東西吸過來,這樣好嗎?


我建議那個朋友,不要再接觸任何有關那人的言論,
也應當在Facebook隱藏甚至封鎖他一切相關的東西,
就算從別人口中得知他對自己有任何評論,也不要作出回應,
總而言之,要當對方透明,視之為一堆糞,
把與對方的連繫切斷,直至是非遠離為止。
所謂忍一時之氣,總好過與糞為伍啊!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中產為何必死?

香港中產為何必死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訪問市民,從居所、學歷、職業、月薪、
資產、興趣、專長、背景、自我介紹等各方面,去定義中產,
發現香港人認為應從物質分類,須有至少擁100萬元資產、
逾400萬元自置物業,及月入5萬元以上,才算是中產。


根據香港統計年刊 (2013年版),月入在5萬元以上,
10萬元以下的人口,約有225,500人,月入在10萬以上,
約有51,500人,全香港並有700萬人,單是收入一項,
只有4%人口符合中產標準,由於高於10萬收入的「有錢人」,
有機會月入100萬,甚至1,000萬,在數據上並沒有顯示,
減去這批人,實質符合中產定義,應只有3.2%人口。


自己認為,以月入3萬,作為中產分野,會是較合適做法,
月入3萬以上的港人,大約有587,000人,大約是8.4%的人口,
雖然仍不算多,但早前「21世紀,月薪三萬元的港人」引起廣大迴響,
加上最高收入的8%人口,還不算「中產」,也無話可說,
所以將就用這數字作分水嶺,假設一名30歲單身人仕面對的境況。


繳稅 -

年薪36萬,如果沒有其他免稅額,大約需要繳交$26,760薪俸稅,
扣除$10,000寬免額,即是實交$16,760,大約是收入的5%,
年薪越高,稅率是會向上提升。

住房開支 –

400萬樓,如付七成即120萬首期,大約是40個月薪金,即要不吃不喝,
三年多才能儲到首期,如果未上車,當儲蓄率是50%,即是要近七年,
才能儲到首期;此外,假設利息是2.5%,25年還款期,
上車後每月還款約是$12,561,供款與入息比率約為41.9%,
很接近50%的上限,勉強可關,不過如果加息,就難以估算。


水、電、管理費 –

希望控制在每月$1,200,全年$14,400,是月入的4%。


交通、飲食 –

連假期計算,交通費平均$25/日,飲食$120/日,
全年$52,925,是月入的14.7%。


扣除以上基本開支後,這名「中產」約剩下34.4%可以用,
即是每月約$10,320零用錢,咪咁開心住!
假設上有高堂,你會給多少錢家用?
還有是否做儲蓄?
婚禮籌辦開支?
將來生小朋友?
預備退休呢?

為簡化當做每樣準備5%,又是25%的開支。


到最後,「中產」未上車,從頭規劃,要七年後才能買樓,
買樓後也要挨足25年,且只要有心儲錢買樓,扣除上述開支後,
每月只有不到10%的零用錢,一個月$3,000也沒有,
換部電話也要思前想後,生活質素極差。


歸根究柢,高樓價是令港人生活劣化的主原,
低收入者可受惠於社會福利網,保障基本生活所需,
富豪階層也受惠樓宇資產受值,有多種方法錢滾錢擴大財富,
中等收入的個人和家庭,則是社會的受害者,
辛苦賺來的金錢,七除八扣下所餘無幾,
香港尚有很多人夢想做中產,
計一計數,其實是死路一條,要闖出生路,
只能希望靠努力和知識改變命運,另想辦法增加財富,
要不成為3%最高收入的人,要不疊埋心水,
學習怎用社會福利網算數。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回應  一個大學生對A片女優的疑惑? 為何AV女優不知羞恥?


近期一篇名為「一個大學生對A片女優的疑惑?為何她們不知羞恥?」的文章在網路上熱傳,
1名大學生寫信尋求知名專欄作家連岳「解惑」,而連岳也不負所望的以10個要點回信,
其認真卻又帶點詼諧的回答讓網友看了也不禁笑出來。


這位大學生在信中提及,因為自己是農村出生,在大學前從未看過A片,
而現在則能夠輕易的看到A片,因此使他對道德產生懷疑,
困惑「為何日本、美歐等國家的女人竟然願意公開寬衣解帶,拍成人A片,是為了賺錢嗎?」
並質疑為何她們不會擔心親友看到?


該名大學生並詢問
「難道我們國家即將會有A片產業的到來?
我們的肉體觀是否錯誤?
肉體的忠貞或許根本就不存在的?」
而連岳則以10個要點替這名大學生解惑。


連岳回答的10要點包括:


1.
A片合法化的國家,絕大多數人拍A片是為了錢(可能有少數人是為了興趣),這是一門生意。


2.
當然,我認為拍A片是為了人類和平也說得過去,日本人不拍A片,
盲目的仇日情緒會比現在強悍得多。這樣說會不會讓你好受一點?


3.
不年輕不漂亮,拍的A片有誰看?如果一個人選擇拍A片,一定希望自己最紅,全球都能看到。


4.
道德只宜律已,不宜律人。比如你認為A片不道德,打死也不會去拍,
你在言行合一中得到了道德陶醉感,這是你自家的事,但你不能用自己的道德去強迫他人的自由選擇。


5.
我認為A片演員比絕大多數宗教徒更有道德。她們努力工作、賺錢養活自己、愉悅觀眾,
從來不說教、誠實。而我接觸的許多教徒,咒詛絕大多數人進地獄的道德優越中,將自己變成虛偽的人。
事實上,他們宣揚的道德戒律,他們可能一條都做不到。


6.
如果你看這些A片,勃起、肉體上爽到了,你應該感謝她們。
你看的肯定不是正版(這不怪你,畢竟我們這兒沒地方買),事實上等於你偷了她們的錢。
一個小偷怎麼能指責失主沒有道德呢?


7.
我希望我們國家的A片產業能夠到來,那時候的國家比現在更有道德。


8.
不要以為我們國家現在沒有妓女,沒有A片;只不過我們像虛偽的清教徒一樣不承認罷了。


9.
是的,你的肉體觀是錯的。你看A片,想必你也手淫了,按你所謂的「肉體的忠貞」,
你只能娶你的右手了。如果你不是左撇子的話。


10.
好好享受你的A片,別老想著給那些女主角找更體面的工作。你自己以後的工作都不好找呢!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眠失調與工作壓力

很多醫學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質素欠佳人士,
抵抗力會較差,容易患上疾病及癌症。

如發現自己有困擾的想法,令自己不能入睡,可嘗試停下來,
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想像一些正面的意像,那些困擾便會慢慢消失。


我們的身體,與情緒有密切關係,情緒的狀況有時會透過身體的小毛病反映出來。
以壓力為例,長期受壓的人,往往都未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
直至身體出現警號,而最常見的警號是睡眠失調。


曾經有一位任職金融業的求診者,在臨近中期結算及工作表現評估期間,
出現嚴重失眠。細問之下發現,他每天的工作如上戰場,
需長時間集中在數部電腦顯示屏,觀察股市變化,而電話又接個不停;
處於開放式的辦公室,亦令他受到身邊同事緊張的工作氣氛影響,分秒不能鬆懈;
下班回家還要隨時候命,透過電話和電郵與客戶聯繫,
直至深夜完成海外的交易才可上床休息。


躺在床上,他滿腦子都是當天的交易數字、電話響聲及工作計畫,
令他不能入睡。為了令自己盡快入睡,以備戰明早的會議和工作,
他開始依賴安眠藥。但早上醒來後,他仍然感到非常疲倦,日間須依賴八至十杯咖啡提神。
久而久之,這個成為他的生活模式。

如果你有以下的情況,便可能反映你的壓力甚大,導致睡眠失調:

.不定時的睡眠時間;

.因工作時間過長而令睡眠時間過短;

.失眠,即難以入睡;

.睡眠中斷——經常於半夜醒來,難以再次入睡;

.惡夢頻繁,有時更與工作有關;

.經常擔心晚上不能入睡,甚至頻頻查看時間;

.躺在床上,不由自主地想工作或日常生活的事情,擔心的想法湧現;

.即使很晚入睡,早上五或六時前便無故醒來,難以再次入睡;

.即使能入睡,醒來卻像沒有睡過,日間感到極度疲倦;

.日間沒精打采,須依賴咖啡因提神。


睡眠質素欠佳損害健康。很多醫學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質素欠佳人士,
抵抗力會較差,容易患上疾病及癌症。不少人在處理失眠問題時,都誤用方法,
長期服用安眠藥或酒精,不但會造成依賴,更會產生耐藥性,令人服用更大的劑量才能入睡。
嚴重者會不自覺過量服用,以致性命危險。
而電腦或手機的強光,會對腦部造成刺激,令人更難放鬆休息。


要處理睡眠失調,可參考以下方法:

.訂定休息時間,即使未感到疲倦,都定時上床休息。

.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或劇烈運動。

.睡前一小時,避免處理工作或使用電腦或電話,令自己精神可以放鬆。

.睡前可做集中呼吸、冥想、簡單的拉筋或肌肉放鬆練習,以紓緩緊張情緒。

.如果不能入睡,盡量不採用藥物或酒精,先嘗試放鬆練習。

.如發現自己有困擾的想法,令自己不能入睡,可嘗試停下來,
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想像一些正面的意像,那些困擾便會慢慢消失。

.睡眠期間關掉智能產品及電話,避免騷擾。


以上的方法雖然能協助睡眠,但要全面改善睡眠質素,必須處理根本——壓力來源。
如果察覺自己的睡眠失調持續一個月以上,而情緒或身體都出現警號,
便要尋求專業的協助,如諮詢臨床心理學家或家庭醫生。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捨棄  

即使拼命工作,升職加薪不一定有你的份。
這除了講求天時、地利,心態也很重要。


從「捨棄沒用的思想」而非「增加腦中的思想」的角度出發,
解說職場上應有的工作方式。


1. 捨棄「別人怎樣看」的思想

若太致力著重體裁形式,本來要做的工作就會做不好。
例如在電郵標題上花太多時間,但內容卻令人難以明白,
或者忘記附上附件,反而讓工作變得一塌糊塗。
重要的是內容,而非形式。


2. 捨棄「真的沒問題?」的思想

做任何事均伴隨一定風險,問題是如何判斷風險。
因此,這件事「沒問題嗎?」的思考過程很重要。
案件處理演習中,以這件事「沒問題嗎?」作為前提,
建立假設、收集情報、思考對策,再作判斷。
更重要是就算日後再思考「真的沒問題?」時,
經過適當的思考過程下作的決定,只要大環境沒變,
你的想法應該都能實行。


3. 捨棄「人脈數量」的思想

「人脈」一直是經營生意的重大資產,
惟要意識到認識的人數多並無價值可言,
能夠互相聯絡、有互動的「人脈」才有價值。
因此,首先丟掉2年以上沒聯絡過的人的名片。
不要再追求「遇見」,而是挖掘更多的「聯繫」。


4. 捨棄「錯誤地降低成本」的思想

案件處理演習中,會把發現「沒用」的能力評為「問題發現能力」,
但認為「自己的疲累是成本」就是沒用的想法。
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分配力量」,
將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在能有成果的部分,
將疲累轉化為成果的思想才是必要的。

5. 捨棄「依賴對手」的思想

我們常認為自己是一個人在工作,
實際上工作卻是因依存關係才得以完成,
但這也存在「依存的部分,認為自己不做就完成不了」的風險。
案件處理演習中,靈活利用組織的「組織活用能力」,
和自己積極取用「擁有當事人意識的能力」,
兩者處於對角線上,這對如何維持「完全依賴」
和「任何事都自己做」之間的平衡很重要。


6. 捨棄「對最終目標的意識」的思維

達成每日目標當然重要,但最終目標無法達成便沒有意義。
案件處理演習中,深信達成眼前目標就是終點的人,
其「洞察力」是有問題的。就如發傳真的工作,
你應察覺到這份工作不僅將傳真送出,還要確認對方有否收到。
你認為是終點的地方,其實只是中途站,還未有休息的閒暇。


7. 捨棄「奪取對方利益」的思想

就算別人獲利,你亦應毫不妒忌的想著「這與自己無關」。
若因自己沒得利益而感到難受,就想把對手的利益也變少,
這種想法很損人不利己。與其把自己與別人的利益隔離,
倒不如考慮如何讓自己和別人的利益一同增長。


8. 捨棄「關心所有人」的思想


即使多忙都能關心別人的人,人際關係能力固然高。不過,
關心別人也應有個限度,對身邊所有人都給予關心的想法是無益的。
關心也應有優先順位,有兩點要留意,一是辦識關鍵人物,
二是辨識行動的最終目標。找到關鍵人物和辨識最終目標後,
你的關懷才有轉移至行動的必要。
反之,若你的關心方式錯了,或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VIST OF WISE MEN  

 

三個男人在屋外;一個女人在屋內。。。

一名婦女發現三位蓄著花白鬍子的老者坐在家門口。

她不認識他們,就說:“我不知道你們是什麼人,但各位也許餓了,請進來吃些東西吧。”

 

三位老者問道:“男主人在家嗎?”

她回答:“不在,他出去了。

老者們答到:“那我們不能進去。”

 

傍晚時分,妻子在丈夫到家後向他講述了所發生的事。

丈夫說:“快去告訴他們我在家,請他們進來。”妻子出去請三位老者進屋。

 

但他們說:“我們不一起進屋。”

其中一位老者指著身旁的兩位解釋:“這位的名字是財富,那位叫成功,而我的名字是健康。”

 

接著,他又說:“現在回去和你丈夫討論一下,看你們願意我們當中的哪一個進去。”

 

妻子回去將此話告訴了丈夫。丈夫說:“我們讓財富進來吧,這樣我們就可以黃金滿屋啦!”

 

妻子卻不同意:“親愛的,我們還是請成功進來更妙!”

 

他們的女兒在一旁傾聽。她建議:“請健康進來不好嗎?這樣一來我們一家人身體健康,就可以幸福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了!”

 

丈夫對妻子說:“聽我們女兒的吧。去請健康進屋做客。”

 

妻子出去問三位老者:“敢問哪位是健康?請進來做客。”

 

健康起身向她家走去,另外兩人也站起身來,緊隨其後。

 

妻子吃驚地問財富和成功:“我只邀請了健康。為什麼兩位也隨同而來?”

 

兩位老者道:“健康走到什麼地方我們就會陪伴他到什麼地方,因為我們根本離不開他,如果你沒請他進來,我們兩個不論是誰進來,很快就會失去活力和生命,所以,我們在哪裡都會和他在一起的!”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充滿變數,定力如何,直接影響到人生的走向!
所謂定力,就是對自己的控制力。
定力好的人,謹言慎行,不隨波逐流,
不放縱欲望,有所為,有所不為。

淡定看人生  


因而常不被情緒左右,淡看名利得失,
寧靜做自我,從容過生活。

淡了,靜了,你的生活才會聽你的安排。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江歷任財爺功過論


歷任財爺  

不經不覺,曾俊華擔任財政司司長已經7年,是繼郭伯偉和夏鼎基之後,
近50年來任期最長的財爺;而且,他如無意外將留任到2016年,做夠10年。
可是,一時之間,似乎很難講出他有什麼重大建樹,
不單無法跟上述兩位英殖時代的前輩相提並論,
甚至比特區政府三位前財政司(曾蔭權、梁錦松、唐英年)更加缺乏「存在感」,
難怪不少人戲謔他為「掌櫃」。


若評價香港歷任財爺,大多數人推崇1961至1971年的郭伯偉,
認為他奠定了積極不干預、審慎理財及自由市場三大原則,造就了香港經濟奇迹。
前港督彭定康讚揚郭伯偉是香港成功的「總建築師」,
芝加哥學派的佛利民及奧國學派的海耶克,更把郭伯偉的理財哲學寫成教科書例子,
甚至認為他啟發了1980年代的列根戴卓爾新自由主義。


歷任財爺功過論


然而,大家着眼於郭伯偉「不干預」的一面,卻往往忽略了他有很多「積極」的建樹,
例如「廉租屋(現稱公屋)計劃」就由他在任內創立,「免費教育」亦是他臨別前一年(1971年)推出。
郭伯偉首創「積極不干預」,卻從未有系統地完整闡述,
反而他的繼任人、亦是此一理念的傳承者夏鼎基曾經解釋:
「當我提到政府的經濟政策,我是用『積極』來形容『不干預』。‥‥這其實是指,
當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預的建議時,不會貿然反對;剛好相反,政府會因應形勢,
權衡輕重,仔細研判利害所在,再作出積極的決定。」


夏鼎基任期由1971至1981年,在這10年間,他的老闆正是被譽為「歷來最偉大港督」、大有為的麥理浩;
可想而知,夏鼎基雖是繼承「積極不干預」的傳法弟子,但他比師傅郭伯偉更「積極」。
事實上,麥理浩任內推動的十年建屋、開發新市鎮、興建地鐵、九年免費教育等政績,
夏鼎基都是沿途最得力的執行者。


香港回歸前後承上接下的財爺是曾蔭權,任期由1995至2001年,是過渡期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雖然沒什麼重大的經濟理念和舉措,但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掛帥「打大鱷」,
幫助香港渡過危機,成為他從政生涯的壓卷之作。


之後的梁錦松挾銀行家背景空降入政府,他出任財爺時(2001年)香港經濟正陷於長期低迷,
他發揮一貫商場運作本色,大刀闊斧改革,包括公務員減薪、削綜援及大幅加稅。
但由於姿態凌厲,樹敵太多;加上缺乏政治敏感度,最終因偷步買車黯然下台,
任期僅2年2個月,可謂壯志未酬。


不過,梁錦松辭職之後,外界對他的評價逐漸改觀,認為他「有遠見」,
包括CEPA、自由行等政策都由他提出,卻無福在任內享受開花結果的喜悅。
唐英年於2003年8月炎夏接替梁錦松,當時沙士疫情已平息;
加上自由行客開放南下,香港經濟結束7年的低迷,自谷底反彈,
直到他於2007年升任政務司司長,經濟依然節節向上,不少人讚他「腳頭好」,
「下巴兜兜,晚景無憂」。然而,唐唐好運之餘亦有為人津津樂道的德政,
包括取消紅酒稅和遺產稅,以及自訂車牌,讓香港近年成為紅酒之都,
帶動相關行業興旺發展。


「鬍鬚無為」仍待時間證明

至於曾俊華,自2007年接棒至今已7個年頭,至2016年完成任期,就坐足10年,
跟夏鼎基及郭伯偉一樣,成為開埠以來任期最長的三位財爺之一(不計1937年之前的庫務司);
惟外界戲稱鬍鬚曾為「掌櫃」,意指他缺乏建樹,只像個賬房先生計算出納。
可是,這評價對他並不公平,雖然曾俊華的確缺乏讓人留有深刻印象的功績,
但他的理念很鮮明,說得好聽是「審慎理財」,不好聽就是「守財」,
包括今次毅然減少派糖,都體現了他的風格;外界或許不太認同,卻不能指他「和稀泥」。
外界對曾俊華的不滿,在於他沒怎麼着墨於香港的經濟轉型(跟前特首董建華時代180度相反),
看起來似乎「無做嘢」,最明顯例子,是他上周強調重視四大支柱「食老本」。
有指他跟現任特首梁振英不咬弦,無法盡情發揮;這講法其實不能成立,
皆因梁振英於2012年才上任,此前5年的特首是曾俊華的「老友」曾蔭權,有足夠時間讓他發揮。
因此,曾俊華的「無為」,應是他刻意為之,
甚至可以上溯至郭伯偉於50年前揭櫫的三大原則,問題在於是否同樣適用於今天。
最近一年,曾俊華更把自己的理念推展到底,打算成立「未來基金」,
簡單說就是把庫房的巨額資金鎖起來,留待「未來」才使用,
這基金很可能是後世對他10年任期的最大印象,但究竟是功是過,要交由時間證明。

po 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